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城关镇建设小学南楠包青天——包拯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府合肥(今肥东县)人。他28岁中进士,他当过的大章阁待制和龙图阁学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龙图”的雅称。由于包拯在开封府任职期间执法严明,铁面无私,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当时的百姓都知道包拯,直呼他“包公”。学习目标1.独立识字学词,理解重点词语“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在文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复述课文。3.能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正确理解“智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准字音:挣()钱辔()头听差()耷()拉圈()栏懊()恼惊慌失措()冒()名顶替zhèngpèichāidājuànàocuòmào木炭懊恼畜牲衙役蠢驴某人狡猾审案遵照我会认概括内容,了解大意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你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加三个小标题。同桌读议: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同桌合作读课文1、2段,思考:刘五为什么要状告毛驴呢?刘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这头驴是刘五唯一的财产,因此,刘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由于他的悉心照料,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合作读议:小组同学合作读第3—11自然段,讨论交流:在这桩奇案中,都有谁使用了怎样的计谋?结果如何?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细审毛驴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这说明他思维敏捷,才智过人。“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计谋源于他渊博的知识。细审毛驴“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这句话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能抓到偷换毛驴的贼。细审毛驴包公为什么能顺利破案呢?你知道这其中的玄机吗?包公了解动物习性,懂得毛驴有一旦遇到危难,就会本能地逃回最安全的地方,也就是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一生活特点,因此采取了最为有效的手段。本文中除了包公使用了计谋,还有谁也使用了呢?结果怎样呢?那个偷驴的贼也使用了计谋,他以为驴不会说话,自己做得天衣无缝,实际上他使用的却是愚蠢的计谋,结果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计谋要用在正确的地方!思维延伸包公审案的故事有一次,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现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又气又心痛,就赶到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牛,同时按当时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割掉了舌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包拯叫他宰牛,也就不用怕犯法。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第二天,衙门里就有人来告发那农民私宰耕牛。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大喝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主人宰牛。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注意角色的分配和合作;每个同学要投入角色,联系故事情节,体会角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心情;角色的语言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