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认识线段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P5《认识线段》例4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感知,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基本特征。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学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并会正确的量线段、画线段。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知道线段的基本特征,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画线段。教学难点:线段的基本特征。教学具准备:直尺、铅笔、毛线、练习纸。教学过程:一、引入1、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一支铅笔,和你的同桌比一比谁的铅笔长。(学生活动)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比的?(学生可能回答:把两支铅笔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就能比出长短了。)2、师:老师这里有一根毛线(弯曲的),想和你的铅笔比一比长短,谁来比呢?(请一或两位学生上来比,其他学生仔细看。)师:谁看清了,他们是怎么比的?(学生可能回答:把毛线拉直后,和铅笔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情况。)3、师:刚才我们在比长短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比这条线一端到另一端的长度,如果有弯曲的先把弯曲的拉直,再对齐一端看另一端的情况。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图形——线段。[设计意图说明:从学生学过的比长短知识引入新课,既让学生在活动中复习了旧知,也引出了今天的新知识和新知识的基本特征,为学生主动学习做好了铺垫。]二、新授探究一:认识线段。1、师: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线段,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学生可能回答:是直的,两头有两个点。)小结:对呀,线段“是直的”,两头“有两个端点”。(教师板书并领读两遍。)2、试一试:p7.第七题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是的在()里打“√”。()()()()(学生独立做题,再核对交流,并说说判断的理由。第二和第三个图形是线段;第一和第四个图形中间是弯曲的,所以都不是线段。教师点击图形出现“√”,再次点击消11.4认识线段失。)小结:我们可以根据线段的两个特点来进行判断,和它所画的位置没有关系。(2)师:这是我们认识的三角形,三角形中有线段吗?有几条?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可能回答:三角形的三条边就是线段,三角形有三条线段。)师:端点在哪里呢?谁来指一指?(请学生上来指出端点的位置,教师标出端点。)小结:边与边的相交处就是线段的端点,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设计意图说明:学生通过观察一些线段,自己发现线段的两个基本特征,然后通过判断和找图形中所含的线段,巩固对线段的认识,也感受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究二:量线段。1、师:小朋友们,我们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画(1)师:刚才的这些图形中第二和第三个图形都是线段(学生可能有的说左边的线段长,有的说右边的线段长。)(2)师: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吗?(学生可能回答:用尺量一量具体的长度。)师:请你先用刻度尺来量出它们的长度再比较,并说说你是怎样量的。(3)学生先动手操作,再交流汇报。(学生可能回答:用0刻度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看另一个端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结果发现一样长。)2、小结:用刻度尺从一个端点开始量到另一个端点,就是这条线段的长度,因此我们说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教师板书)3、试一试:(媒体出示):师:三角形中的这三条线段各有多长,你们想不想量一量?这是练习纸上的第二题,请你们动手量一量,填一填。(学生动手操作。)[设计意图说明:因为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度量”的方法,所以在这个环节,让学生先猜测再自己动手操作验证,从而知道“线段可以量出长度的”。]探究三:画线段。1、师:你们已经会量线段了,想不想自己也来画一条线段呢?师:请你在练习纸的反面空白处画一条线段。(学生独立完成。)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可能回答:我先画一条直的线,然后在两端点上两个端点;或者我先画两个端点,然后把它们用直的线连起来;或者先画一个端点,从这个端点开始沿着直尺的边画线,再在结束处点上一个端点。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步骤在黑板上画线段。)小结:你们的画法都可以,只要画出的图形“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一条线段。2、师:刚才你们画的线段有长有短,现在我们全班来画一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