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孩子共成长——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郴州市实验幼儿园王柏欢早就听闻尹建莉老师写的教育读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每一位年轻妈妈的育儿宝典,看了这本书后,身为人母同为人师的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和打动。每读一次,我都会对照自己,发现原来我也在“用着锄头一样的工具在雕琢着自己手里的玉”;发现原本自己一直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事实上很多是错误的;发现幼儿园奏效的方法在自己孩子身上却一点儿也不受用……难怪外人会笑称“教师可以教好学生万千,却教不好自己一个孩子。”而有幸的是,阅读给了我更好地引领,让我意识到好的教育根本是没有痕迹的教育。在教书育儿的道路上,我与孩子共成长。该书的作者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她16岁的女儿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这倒是其次,最主要的是,这本书是作者教育其女儿16年的手记,书里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对孩子的深深温情;用生活中的例子,细细讲解对孩子的呵护之法。这本书没有教育的大道理,一件件生活中的小事让人感同身受,由此得出的道理更是通俗易懂。我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女儿从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乐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们能感受到这个孩子所有的一切绝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绩都来自于这个细心又有智慧的妈妈的教育。掩卷沉思,有感触,有共鸣,也有反思。一、儿童的忍耐力书中“打针有些痛”这一章中提到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这又让我想起团团第一次因生病打针的情景,当时孩子只有7个月,肠胀气夜晚哭闹。因为是晚上,我们辗转了4次医院进行化验、检查才知晓哭闹的原因,当然最后还是免不了要打针。面对被护士抓住胳膊拒绝打针的团仔,我除了焦急而又心疼的流泪,剩下的就是手足无措,只有冷静的团爸配合护士摁住团团的头和手脚扎针,当时小小的身躯却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无声的哭喊声和涨红的脸让我感到震惊!就从那次打针后,只要团爸一把他放在床上准备脱衣服洗澡就大哭,(之前每次爸爸给团仔沐浴都特别开心),晚上睡觉爸爸再也哄不到了……我想是那个摁住头的动作让团仔心理产生了恐惧,所以才会有一面对爸爸躺下来的条件反射。团仔才7个月啊!可以想象打针这件“小事”给他带来多么大的心理折磨。拜读了这本书之后,再带团仔到社区打预防接种针,我在排队的时候就会轻松平和的对他说:“呆会护士阿姨会帮你打预防针,会有一些疼,但一下子就好了,团团勇敢一点,护士阿姨会轻轻的……”类似这样的话给了他鼓舞,让他觉得自己勇敢。就算是外婆带去,我也会叮嘱老人不能欺骗他说打针不痛。其实团仔很懂事,大人只要正确地把理由陈述给他听,他是能够听懂的。所以在打针时团仔表现出少有的坦然,一声都不哭,甚至还在整理衣服的时候学习别人哭脸的样子或者摇摇手示意旁边的孩子不要哭,为此总能受到护士阿姨的表扬和接种室其他家长的哈哈大笑。现在想来,那件事确实是我们大人没做好,没有给出合适的心理预期,表现得焦虑以及强制才会让他有这样大的恐惧。实际上,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不少让他们感到困难和惧怕的事,我们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让孩子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些事情,把痛苦降到最低。大人千万不能以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孩子,认为这很简单,只要把孩子摁住了,或哄骗着打了就没事了,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教育孩子尽可能平静地接受,并培养他们忍耐痛苦的勇气。二、善良与豁达“给小板凳揉揉痛”这一章节中的事例则十分贴近生活,在孩子刚学会走路的时候经常会摔倒,为了给孩子转移注意力,老人们习惯性地举手打那个“擎事者”并责怪它为什么会碰到孩子,目的就是哄孩子不哭,看到了这篇文章,我才明白善良和豁达是相随的,于是在平时的生活中换了个处理方式,让孩子尝试“给小板凳揉揉痛”,不仅也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更能养出孩子更多的理解和爱心。也许因为平时的养成教育,一岁多的孩子就会主动在冬天替大人穿上棉拖鞋;在爸爸爬上树摘桔子时,团宝会在一旁提醒“粑粑,小心点”;外婆一咳嗽,团宝就立马学着大人的样儿去轻拍后背,也能帮助大人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