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①1949—1956年: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1952年:政权巩固,经济恢复(历史条件)●1953--1956年: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初级)②1956--1966年:十年探索,成就巨大,失误严重③1966--1976年:“文革”动乱,社会主义建设严重破坏④1978—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92年十四大召开,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条件的成熟:(1)政治上:①新中国政权的巩固②无产阶级领导地位的确立(2)经济上:①土地改革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②国营企业的发展壮大③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1949年--1952年底新政权巩固,国民经济恢复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1953年)(1)内容:一化三改(2)特点:改造与建设并举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生产关系变革与生产力发展同步进行)(3)两者关系:工业化是主体(核心),三改造为工业化建设服务实质: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1953--1956年)①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同时开始三大改造---一化---三改思考:一五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中在这里?目前我国正实行的什么战略与这地区有关?①第一个五年计划(53-57)•依据:•中心环节:•重点地区:一五计划过渡时期总路线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一九五二年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亦即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而制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我们国家在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则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合理地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工业基础,发挥它们的作用,而特别是对于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进行必要的改建,以便迅速地扩大生产规模,供应国民经济的需要,支援新工业地区的建设……——《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55优先发展重工业东北地区借鉴苏联经验,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基础优越,靠近苏联易受援助“一五计划”(1)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任务:(3)中心环节:优先发展重工业(4)成就:1957年,一五计划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重工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代表企业有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车、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②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1956年)(1)内容:(2)实质:(3)结果:(4)意义:(5)存在的问题: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形式、政策)对农业、手工业和改造(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变革1956年底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①标志……②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改造后期,急躁和粗糙(急于求成)表到1956年底全国建立了75.6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达1.1亿,占农户总数的96.3%。但是……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出现破坏农具的现象。封建地主阶级,除个别地区以外,也已经消灭了。富农阶级也正在消灭中。原来剥削农民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民族资产阶级分子正处在由剥削者变为劳动者的转变过程中。广大的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它的队伍扩大了,它的觉悟程度和文化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了。知识界已经改变了原来的面貌,组成了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中共八大政治报告想一想: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取得哪些成功的探索?(1)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2)中共“八大”(依据、内容、意义)背景:内容:意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国内形势发生根本变化①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变化……②规定主要任务:……③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