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的方法.(3).情感目标:理解本文老虎惧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多形式的诵读,学会翻译文言文并理解本文寓意.(2).教学难点: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方法.理解黔驴技穷,庞然大物等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同学们学过很多有关动物的成语吧?你们还记得哪些呢?(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它们都来自寓言故事,通过一个简短而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这样的故事。二、作者简介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三、正音、读文1、学生自读课文,幻灯片显示易读错字,由学生读出,师生共同补充订正。黔qián窥kuī骇hài遁dùn噬shì狎xiá踉liáng憖yìn2、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3、学生举手朗读。4、集体朗读。四、串译全文1、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词类活用(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用船(名作状)(2)驴不胜怒,蹄之蹄:用脚踢(名作动)(3)尽其肉尽:吃尽(形作动)重点词语解释(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以:表顺接(2)、至则无可用则:却(3)、稍出近之稍:渐渐(4)、以为且噬已也且:将要噬:咬(5)、觉无异能者能:本领(6)、益习其声益:渐渐2、请学生结合已知字词意思翻译句子(1)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译: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在山下。(2)蔽林间窥之译:(老虎)隐藏在树林中偷偷观看它(驴子)。(3)稍近益狎,荡倚冲冒译:(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态度更加随便,并带有戏弄的意味,碰一碰它,靠一靠它,撞一撞它,冒犯它一下。(4)驴不胜怒,蹄之。译: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了老虎。五、自主学习,独立思考1、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六个层次,即(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2)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3)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4)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5)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6)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六、合作探究1、怎样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虚有其表、实际无能。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2、蔽林间窥之,“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明确:“蔽”用得好,“窥”用得更妙,意思是“偷看”,现在仍然适用,“窥视”、“窥探”,一个“窥”字,勾画出老虎初见驴时,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我觉得换任何一个字都不恰当。投影文字一个“窥”字,勾画出老虎初见驴时,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思考:可否将“窥”字换成“睨”字?3、从词语运用,心理活动描写,形象塑造三个方面品味本文的美点妙处,每人用一句话说明一个“妙点”。(1)学生进行课文妙点列举,教师投影几幅画面:“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驴不胜怒,蹄之”、“庞然大物”、计之曰:“技止此耳”。(2)归纳妙点A、妙在词语运用恰当,特别是动词的使用传神。B、妙在心理活动描写,细致逼真,且富于变化。特别是把老虎的心理刻画得一波三折,层次清楚(畏惧——好奇——害怕——怀疑——胆怯——窃喜)。C、妙在形象塑造,对比鲜明,相映成趣。明在写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