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九年制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内容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材的首篇课文,本组课文以“成长”为主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可以说,“中华不振”是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源点,它贯穿于故事始终。教学时,可以紧扣“中华不振”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读书品味,了解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学情分析: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清课文线索,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原因。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2、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了解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并尝试解决预习中的问题;教师搜集租界、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图片,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二、初读交流,感知大意。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是什么原因让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通过读书,你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了吗?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吗?(学生回答,板书:中华不振)课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请同学们再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把它画下来。3、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1、交流找到的句子:伯父和少年周恩来的对话(是的,从伯父的话语中我们知道了“中华不振”。)第八自然段出示:“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许多同学都找到了这段话,就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这位不幸的妇女身上吧。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段话,想一想,为什么说这位妇女是不幸的?(生自由朗读)(1)她失去了亲人。(2)她的亲人被轧死了,洋人却得意扬扬。(3)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4)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2、(1)补充资料: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租界成了“洋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图片:(课件展示)解说:(2)读到、看到这些,你又想些什么?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华不振)这就是伯父讲到的“中华不振”啊!(3)课件出示对话,分角色读。这次在租界,少年周恩来终于明白了伯父的话引读(师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