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导学案课题第9课说木叶课型新授课备课人张月发课时总1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授课时间三维目标1、训练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2、品味文中诗句,比较“木”和“树”、“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3、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学习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教学过程课堂导入一、导入(约3分钟)1、看诗句审意象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⑵(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讨论明确,以上诗句中“落木”与“落红”分别是“落叶”与“落花”,作者为什么不用“落叶”与“落花”,却用“落木”与“落红”?同学们对此肯定会有疑惑,老师也有,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惑一同走进《说“木叶”》,看看著名学者林庚先生是如何给我们解惑的。2、明确目标(约1分钟)个案补充①关键是弄清“落木”与“落红”在诗句中分别指什么?课文研读二、课文研读(一)自读全文,整体感知(约15分钟)要求:⑴勾画关键语句,筛选有效信息⑵整合文章大意⑶梳理课文思路。学生研读,师生归纳……老师刚才仔细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深为大家认真研读文本的态度所打动,(特别是对第6段的要点的归纳,大家关注到了第5段最后一句话对第6段的总领作用,非常好。)所以,老师要肯定大家具备的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备考高考有一个知识点叫做“压缩语段”,它不仅需要筛选信息的能力,更需要具有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加工处理信息的目的是使信息的要点更简洁、更明了。现在请看大屏幕,老师用这三段的关键信息教给大家加工处理信息的方法。大屏幕展示各段的要点。根据主要点归纳各部分的要点。小结:文章1至3段叙述现象,提出问题,4至6段分析现象,论其本质,由现象到本质,这也是同学们需要学习的论证方法(板书)。板书一(1-3)现象板书二(4-6)本质(二)挖掘文本,寻幽探微(约15分钟)通过刚才这个环节同学们学习了抓住文章关键句子阅读文章的方法,我认为这还不够。我们除了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全文内容外,还应该②勾画关键语句,筛选有效信息。这是读书的有效方法。1课文研读从微观的角度对文本仔细玩味,这样才能把文章读懂读透。说到这里,老师想到这样一个现象:这个季节,大家来上学的路上,看到路旁那一列几乎掉光了叶子的,你们叫它什么呢?(树)同学说那是“树”,而我要说那是“木”,可以吗?为什么同学们大都称之为“树”,而我却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到底怎么不一样,请同学们跟林庚先生做一次细致的交流,运用圈画关键词语的方法研读课文第4至第6段,研讨大屏幕上的两个问题。研讨一:“木”和“树”、“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学生研读后,师生归结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是从课文中筛选的两组诗句第一组:第二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比较一下,看上面两组诗句有什么规律?第一组诗句中全有“木叶”或“落木”这样的意象,共同点如下:①都是秋季,都有“秋风扫落叶”的空阔的意境②色彩上有“黄色”的感觉③“木叶”和“落木”给人的感觉是干燥的,是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第二组诗句中有“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共同特点如下:①是夏季枝繁叶茂的景象②都是潮湿的感觉③色彩上是“湿绿”的有了这样的直观感受,就请大家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研读,小结一下对这两个问题的理解吧1、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参考要点:因为“木”含有”落叶”的因素,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