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丝绸之路看东西文明交流》的教学设计(此文获2012年县级一等奖)课程标准:2-1-8描述欧亚古代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几个区域文明,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知道古代不同文明各自发展、相互碰撞和交融的概况。课程类型:新课教学教学内容选择:八上P.87;P99-101;P119-121;补充材料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三条丝绸之路产生的背景、路线、功能和作用等。过程与方法:通过不同资料的阅读,培养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提炼事论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华古老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开放的理念。学习重点:了解三条丝绸之路的概况。学习难点:丝绸之路在东西文明交流中的作用。学习策略:多媒体展示,板演,学生课堂小组合作与讨论。学习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的原因、新亚欧大路桥由来、对今天的经济发展的作用的资料以及丝绸之路的风景图片。过程设计:主要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设计意图、说明)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老师给学生播放《西游记》的主题曲,并要求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打拍子。1.学生听完后,说出歌中“大路”是指哪条路。导入新课。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出课题,会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二、初识丝路(1)利用书本P.99图片,设计3个问题;补充评价学生回答。1.起点在哪里?最后到达哪里?2.经过现在的哪些国家?3.想想看从起点到终点要经过哪些地形区?1.根据材料单独或二人合作完成问题2.通过重游丝绸之路,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及路上的艰辛,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1.抓住学生的学习兴奋点,进入新课学习。2.通过扩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课后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2)利用图片资料,重现丝路繁荣1.图4-56敦煌壁画中的商路图2.交通枢纽──古楼兰的发现,繁荣,消失。1.学生通过图片及文字资料,了解敦煌、古楼兰。2.学生通过身边的熟悉事物来了解当时繁荣的贸易,感受交流带来的发展。1.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更容易理解交通的重要性。2.古楼兰的消失之谜,引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注意,树立环保意识。三、再识丝路教师通过一句“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承转到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重要性,即沟通了亚欧两大洲。进而继续分析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1)列举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名称如胡琴、胡椒、胡桃、胡萝卜等为什么前面要带一个“胡”字?(2)书本P.100下材料和图4-58设计问题:为什么古罗马的执政官能身穿中国丝绸,而汉代绢为什么能出现在罗马的废墟中?1.学生通过回忆前面的内容,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2.得出交流促进了贸易的繁荣,从而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前进1.通过再识丝绸之路,掌握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体会交流带来的好处。2.感受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四.三识丝路汉唐以后,这条陆上丝绸之路渐渐失去往日的繁荣,代之海上丝绸之路繁荣起来。(1)补充材料。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过程(2)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图,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图4-102泉州古港图,体会中外贸易的繁荣(3)海上丝绸之路又名“陶瓷之路”。根据材料和书本知识完成相关问题1.培养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2.再次感受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五、四识丝路教师设问,现代又有了一条新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承学生结合刚才所学的知识,分初步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接到亚欧大路桥,简介亚欧大路桥,提供给学生图片,让学生讨论“与昔日的丝绸之路相比,新亚欧大陆桥有什么优势呢?”小组进行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法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六、小结(感悟丝路)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三条丝绸之路,大家从中有哪些感悟呢?(1)丝路的产生都是人们为了物质交流方便的需要;(2)丝路不仅是物质(经济)交流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3)人类文明就在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传承和发展。从三条丝绸之路产生的背景分析;根据图片古罗马人在汉代城市表演魔术和唐代流行的马球游戏感悟;探讨海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1.培养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2.2初步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3.树立开放的理念。作业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