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哈尔滨市大同小学校【摘要】数感,顾名思义就是数与数之间关系的一种感悟,即对数的一种深入理解,然后内化成一种对数的驾驭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于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由此可见,数感是一个人基本的数学素养,在这种新理念的氛围下,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成为数学教育聚焦的话题。【关键词】数感情境表达理解解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们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作业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答案:“小明的身高是123米”,“爸爸体重是65克”,“五年级同学共栽树25.4棵”,“小东每分钟走30千米”,“一个鸡蛋重50千克,一个西瓜重5克”等等,教师针对这类司空见惯的错误,常常感到非常无奈,都认为是学生对知识、概念掌握不清,而从这方面入手去解决问题,而没有深层次的研究。其实,出现以上问题根源在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只是为了单纯地学习,与生活实践严重脱离,只是为学而学,也就是学生没有建立数感。《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于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由此可见,数感是一个人基本的数学素养,在这种新理念的氛围下,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成为数学教育聚焦的话题。一、创设情境,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等等”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二、养成良好的习惯,数学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数感1、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建立数感人们一睁开眼睛,看到的就是五彩缤纷的世界。但看到的和观察到的并不一样,观测是要用心的去感知、理解、体会。学会观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发展儿童思维,首先就是发展他的观察的能力,就是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来丰富它的思想。观察是一种有序的、有目的的感知过程。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自己身边的事物,并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交流。比如,教学“米、厘米”时,结合自己周围的事物认识一本数学课本封面长是多少?我们的黑板长是多少?开始时有的同学会认为黑板长3厘米,课本长17米。这时,我就用学生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即自己的身体来进行教学,让其测量手指的宽度,侧伸手臂的长度,认识到手指宽是1厘米,侧展手臂的长是1米。其次,从每件小事,每时每刻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习惯。习惯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让他们自觉地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并把观察的内容应用于数学学习之中,从而初步培养数感。如此以来,让学生用自己最熟悉的事物来对比进行认识,学会运用数学,建立数感。2、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景,培养数感儿童有一种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