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家庭教育中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误区摘要:幼儿期是孩子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幼儿期对孩子的教育好坏与否关系着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在幼儿生长发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从幼儿家庭教育中容易出现的重视智力教育而轻视道德教育的误区入手,浅析误区对幼儿心理的影响,以利于确立正确的幼儿家庭教育理念。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误区智力教育道德教育正文:儿童期是人类心理从发生到成熟的阶段。其中,幼儿期(3-6、7岁)是期间较为关键的时期。家庭教育在幼儿期占了大量的时间段,因此,家庭教育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目前,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大多数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中大多数走入了重视智力教育、过度宠溺、实施过度的物质奖励等措施存在着较多的误区,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概念笔者通过翻译资料,认为在本文中的重视智力教育可以归纳为“智力第一”的概念。智力第一就是家长或长辈们认为应该要竭尽全力地、过早的开发幼儿的智力,盲目、毫无选择性的让幼儿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而不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的家庭教育观点。这种观点直接决定了家长的行为进入教育误区。比如过多的为孩子报兴趣班、信服个别专家的学习什么就能开发什么智力的缪谈。二、“智力第一”的表现1、过多的为幼儿报兴趣班目前,大多数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都不惜血本和精力,为幼儿报各种兴趣班,让幼儿过早的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盲目攀比。在兴趣班的选择上,很多家长也不是真正的结合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报班,而是根据自己的想法、理想为孩子报名参加。如珠心算班、钢琴培训班、绘画班、英语班等,“遍地撒网”,没有侧重。如今,一名幼儿同时参加几个不同的兴趣班的情况已屡见不鲜。这些家长往往只注重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幼儿在正常的成长过程中所需的休息和游戏时间,导致幼儿心理发展不平衡,甚至出现厌学的情况。2、忽视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有些家长因为过分重视幼儿对知识的学习,把灌输知识、学习技能当做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在生活上对幼儿百般呵护,处处替幼儿包办,抱着“只要孩子能出头,父母甘为做老牛”的想法。在部分家长的思想中,错误的认为“苦谁不能苦孩子”,过分满足幼儿的要求,包括无理要求。这样就造成了一些幼儿独立性差、懒惰、骄横无理等一些消极的心理。而家长们却看不到自己孩子的这些变化,宁愿把幼儿的大部分业余时间用来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培训班都不愿对孩子进行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待人接物等良好习惯的培养。甚至有的家长认为,生存技能、待人接物的情商方面的技能等孩子长大了自然会明白,不用特别教育往往这些想法是造成将来孩子畸形发展的原因之一。三、重视智力教育轻视道德教育的成因1、家庭因素(1)来自家长的虚荣心部分家长把孩子当做一种炫耀的工具,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无理攀比,因此就更加迫切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加优秀,表现突出,成为被众人夸奖的资本于是乎,这些家长就把智力教育放到了所有教育的首位,强迫幼儿参加各种学习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神童”。一旦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表现优秀时,就沾沾自喜,反之则埋怨孩子,甚至打骂幼儿。(2)来自父母的望子成龙每一个孩子在父母眼中都是最可爱、最聪明的。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但过度的期望导致了父母对幼儿给予了过度的厚望,望子成龙心切,非常希望孩子不输在“起跑线”,甚至能赢在“起跑线”上,因此不顾幼儿的实际情况,过早、过多地对幼儿智力进行开发。2、社会因素(1)来自生存的压力现代的快节奏生活,导致我们被分数、学历、职称、经济等一系列的东西压着在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总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发展压力日益增大,不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能力必然会落后于他人,被社会淘汰,这些想法都导致了家长不得不做出一些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的举动。(2)来自升学的压力现在升学的压力都从幼儿园开始。家长们为了能让孩子进入一所教学硬件先进、师资力量强大的小学,首先就从幼儿园的选择开始,逼迫幼儿做一些小学入学考试的试题。有的私立小学招考,除了让幼儿唱歌、跳舞、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