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音乐审美体验教学方式的探寻与思考[内容摘要】:音乐审美体验教学是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的重要载体,是音乐教育教学和美育发展的方向。本人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上,着力探寻音乐审美体验教学面临的形势与机遇,以此推进音乐审美体验教学方式的推广和运用,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体验人格培养分析思考当代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坚持对学生进行应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能力的培养,注重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重视全体学生,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被放在了课改的中心位置。新世纪新的教育观,它不再是建立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上,掌握音乐知识、知识技能为主要目的,而代之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在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符合音乐艺术自身的特征及我们实施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一、农村音乐审美体验教学问题分析音乐课是一门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综合性育人功能的课程。冼星海说得好:“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然而,我们很大一部分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小学高段和初中部分学生),为什么有这种现象发生呢?我们这些音乐教育工作者们不得不扪心自问。学生喜欢音乐,这符合青少年发展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但是为什么一到课堂上,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就全无,甚至为变成逆反及厌倦呢?这种结果不得不让人担忧。(一)多数农村学校音乐教学处于“荒漠”状态。音乐新课程改革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可以说,音乐课程的价值的丧失,审美教育就无从谈起。近年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音乐院校不断增多,接受系统性的音乐教育的人数激增,培养出许多知名的音乐家,创作出一批批享誉世界的音乐作品。各种音乐交流,音乐节、艺术节、歌手大赛、乐器舞蹈考级等办得红红火火。但遗憾的是,这些繁荣只局限于大中城市的少数音乐院校。而我县地处山区,属我省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总体上比较落实后,有限的资源更多投入在以升学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上,农村音乐教育大多处于荒漠状态下。大部分中小学校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有音乐专业毕业的教师,却大都没有专用的音乐教室,没有琴房,甚至没有一件乐器,“无人下手”也“无从下手”。音乐课常常无端被压缩节数,甚至改上语文、数学等“主课”。或者,音乐课几乎等同于***,并且都是听唱、跟唱,孩子们大多不能视唱,不识乐谱,不懂乐理,没有欣赏过也无力欣赏古今中外的经典名曲,更不会演奏乐器,无缘参加合唱团、舞蹈队的训练和演出了。(二)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制约着审美体验在音乐教育中发挥。审美体验教育即美感教育,是培养人的审美体验能力、审美情操的教育。目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由于受师资、条件和教育理念的影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和落实,其主要表现为“没有把音乐这门课程真正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能力的课程”。“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着重强调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是音乐课教学的最基本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无论是***教学、欣赏教学还是音乐知识的教学,传统机械的教学方法完全无法达到审美体验教学的要求。长时间的被动状态注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当然也无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及审美能力。(三)“专业化”教学倾向脱离了农村学生基本的审美需求。在现阶段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由于音乐教学的“专业化”倾向严重,违背了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的原则。中小学音乐教育属于普通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的音乐素质及修养的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做了明确地阐述:“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