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认数一、单元教学内容认识100以内的数。二、单元教材分析:1、创造性地安排教学内容。从上面谈到的两大段、七小段的内容安排来看,与传统教材显然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四点:(1)先认识整十数再认识几十几。这样安排便于学生了解几十几的组成,可以了解几十几介于哪两个整十数之间,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2)认数和计算相结合。(3)中间安排百数表承上启下。由于前面认数是先认识整十数再认识几十几,对100以内数的数序还没有完整认识,所以中间安排百数表以承上。另外百数表是自然数列的一部分,而在自然数列中后边的数比前边的数大,这一规律就成了比较数的大小的依据,所以又起了启下的作用。(4)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增加了用日常用语表示数量相差状况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数感。2、借助直观认识计数单位和两位数的数值。3、妥善组织计算教学。(1)整十数的加减要提倡算法多样化,使学生理解算理。教材的例题提供了三种算法。一是十个十个地数;二是利用数的组成,进行单位个数相加;三是利用知识迁移,3+2=5,30+20就等于50。减法也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2)几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教学时要注意两点:①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引升到以两位数的组成进抽象的数学思考。如30+4,如果不看图,怎样想?30是3个十,4是4个一,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所以30+4是34;又如34-4,34是3个十和4个一合成的,-4就是去掉4个一,只剩3个十,就得30。但不要求学生死记此推理过程。②要注意教学加、减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告诉学生并要求学生记住。4、利用百数表的整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5、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安排比较数的大小的内容。6、重视数感的培养。三、单元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会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五个五个地数数;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2、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百以内各个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会比较它们的大小;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3、让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据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四、单元重难点重点: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能进行简单的口算,能正确比较数的大小。难点:能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学习简单口算和比较数的大小。课题认识整十数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2、会正确地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整十数和一百。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10个十是一百,知道个位、十位、百位以及这三个数位的顺序。3、能运用认识的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重点:让学生经历十个十个地数数的过程。通过数一数,说一说,感知单位“十”难点和单位“百”。难点:“百”的概念的建立和“个、十、百”三个数位的顺序的把握。教学资源学生在一年级(上册)中已经知道,10根小棒捆成1捆表示1个十,2个十是20,这节课在此基础上,认识整十数和一百。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为以后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认识几十几打基础。预习设计准备铅笔、小棒、计数器,试着在计数器上摆出30、80。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师:小动物们今天在森林公园进行数学竞赛,蓝猫打算乘着智慧列车去参加,小朋友们想一起去吗?可是蓝猫把开启智慧列车的密码丢失了,不过不要紧,密码就藏在列车的车厢上呢!让我们一起来看————2——4——————10——122、原来密码就是068,现在,让我们一起乘着智慧列车出发吧。二、活动探究1、认识整十数和一百(1)森林公园门口,小狗在数小棒呢!我们跟它一起数:1、2、3……10(多媒体)(2)10个1根捆成一捆,得到1个十,一捆是十根。(3)2捆是多少根呢?3捆是多少根?6捆呢?你是怎么想的?(板书:2个十是二十3个十是三十6个十是六十)(4)学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