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矛盾论》有感(最终版)读《矛盾论》有感姓名:彭涛涛学号:2011069专业:建筑工程土木一班为了弄清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等问题,我读了毛主席的《矛盾论》,颇有感想,在此我将一一叙述。《矛盾论》至始至终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展开,其以唯物辩证法为出发点,通过阐述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逐步深入的阐述了矛盾的意义。在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教条主义思想,而此种思想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德波林学派的唯心论,为此,毛主席写了这篇哲学论文以确定中国现在的哲学研究工作的目标—扫除教条主义思想。这是《矛盾论》的写作背景。毛主席用了一句话来表述矛盾的普遍性,即“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在我看来不可能有哪个人能用更简练的语言来表述矛盾的普遍性。“时时;事事”表现了矛盾的无时不有;无所不在。其与恩格斯所说的“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及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法则所下的定义(说它就是“承认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相统一,无论是生命活动还是人类的后天行为(战争,学习"),无论是客观现象还是思想现象,矛盾普遍的存在着,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认识人往往是看他们之间的不同点,因为如果只看相同点,那么人与人之间便没有任何区别,也无法分辨出不同的人。矛盾亦是如此,人们认识矛盾往往是通过矛盾的特殊性。毛主席对其特殊性做了完善清楚的解释:不同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科学研究的区分正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就我个人理解而言,矛盾的特殊性即为事物的特殊性,而我们的认知又往往从事物的特殊性开始,比如说,我们结识一个陌生人,最先记住的往往是他的特别之处,慢慢熟识之后才会记住他的一般特征.。当然,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第1页共3页性是不可分割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他们的关系即为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如果个性是苹果(a,b,c,d)、梨子(b,c,d,e)、香蕉(c,d,e,f),那么共性便为水果(c,d),除去个性,共性便不再存在,除去特殊性,普遍性也不复存在。我曾在一个问题上纠结,就是。矛盾既然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那么任何事物都同时存在着矛盾关系,如果这样,又何来的合作与统一呢。对于这个问题,《矛盾论》给予了合理的解释,对于不同的矛盾,其把矛盾分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永远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次要矛盾则处于服从的地位。当我们解决矛盾的时候,先解决主要矛盾,其他的就相对可以迎刃而解了。比如说,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存在矛盾,但在当时的背景下,抗日是主要矛盾,国共两党之间是次要矛盾,因此国共两党统一战线,一致对外,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除了外部划分,矛盾可从内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我们要研究了解矛盾就必须从矛盾的主要方面着手,只有抓住了重点,才不会偏离矛盾的方向,才能具体的懂得矛盾的情况,从而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都认为矛盾就是互相冲突的事物,当然在以前我也如此,但是从《矛盾论》的观点来看,我们无疑是错误的,我们往往只看到了矛盾的斗争性,而忽略了它的同一性,斗争性很好理解,就是指事物互相对立的一面,而同一性相对要深入一些,它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或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用通俗的话来讲,矛盾的同一性就好比生与死、上与下;生死相对,但如果没有生,就无所谓死;上下相对,但如果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两者相对且相依而存。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实行土地改革,将拥有土地的地主阶级转化为失掉土地的阶级,而曾经是失掉土地的农民却转化为取得土地的小私有者,这也是矛盾的同一性的表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表现在:首先,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其次,把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第2页共3页对的关系是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关键。再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贯穿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