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昭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1.06.29•【字号】昭政办发〔2021〕34号•【施行日期】2021.06.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其他规定正文昭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昭政办发〔2021〕3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中央、省属驻昭单位:为更好推进入工影响天气防灾减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入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47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入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云政办发〔2021〕1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推进全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充分认识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影响下,我市气象灾害的突发性、反常性和不可预见性日益凸显,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呈现多发、频发、重发之势,全市资源环境生态矛盾突出,防灾减灾形势严峻,给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造成较大损失和影响。准确把握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基础性、公益性定位,作为防灾减灾的有效手段、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水资源安全保障和生态保护的有效途径,在解决工程性缺水和生态脆弱瓶颈制约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作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将推进我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各项政策措施不折不扣落到实处。(二)新发展阶段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目标任务。我市是人工影响天气大市,起步早,但发展不平衡,发展相对缓慢,应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力度。到2025年,建成机构健全、组织完善、投入稳定、布局合理、技术精良、服务精细、保障有力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现代化水平和精细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安全风险综合防范能力明显增强,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明显改善,人工增雨(雪)作业影响面积达到1.2万平方千米以上,人工防雹作业保护面积达到2800平方千米以上。到2035年,建成全省一流人工影响天气体系。二、做好重点领域服务保障(三)强化高原特色产业和粮食生产保障服务。开展高原特色产业主产区干旱、冰雹等灾害的评估和精细化区划工作。针对烤烟、苹果、马铃薯、天麻、花椒、竹子、半边红李子、蔬菜等特色产业种植区域,重要农事季节,加大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力度,为打造引领全省的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做好保障。(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市水利局、市天麻特产局、市烟草公司,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四)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把人工影响天气作为加强长江上游最美生态安全屏障、生态湿地、生态脆弱区建设和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建设的重要手段,加强空中云水资源监测评估,制定合理开发利用计划。在大山包国家公园、马树湿地公园、罗汉坝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景区景点等外围迎风面建设烟炉固定增雨作业点;提升乌蒙山、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沙江、牛栏江、洛泽河等干热河谷地带,生态脆弱区,渔洞水库等重点水库,赤水河流域等重要河流生态区的人工影响天气保障能力。积极开展重点区域常态化、专业化人工增雨(雪)作业,发挥在涵养水源、水土保持、植被恢复、水库蓄水等方面的作用。(市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五)做好突发重大应急和重要活动保障服务。完善应对森林草原火灾火险、干旱、冰雹、环境空气污染、空气质量改善等事件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工作机制,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人员、装备和物资的储备,及时启动相应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根据重大活动需要,制定工作方案,按要求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保障重大活动顺利开展。(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市林草局、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