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讲座(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通史融会贯通阶段特征通史体系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通史坐标][特征概述]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而半殖民地的特征体现最明显。[史实定位]一、列强侵华与太平天国运动1.列强侵华(1)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西方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1842年又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逐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856年,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1858年6月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2.太平天国运动(1)1851年,洪秀全发动了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建立起与清王朝对峙的农民政权。(2)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提出的《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当时缺乏必要的社会环境,因此并没有真正实施。(3)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二、列强经济侵略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1.列强对华经济侵略鸦片战争前后,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抢夺中国原料,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1系,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2.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了洋务运动,先后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建立海军等,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顺应了工业文明的潮流。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先后出现,成为中国社会新的阶级力量,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4.社会生活变迁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呈现出中西文明碰撞与交融的特点,其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三、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思潮1.林则徐、魏源思想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著《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2.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以此为指导掀起了洋务运动,但仍然停留在学习西方“器物”的浅层面上。3.早期维新派王韬、郑观应等是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其提出了振兴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制、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主张,把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提升到制度的层面,是康梁维新变法思想的基础。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通史坐标][特征概述]觉醒与探索是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之前中华民族的主旋律。这一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半殖民地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时期也是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上异常活跃的时期。[史实定位]一、列强侵华加剧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1.深重的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21901《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2.义和团运动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3.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剧变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性文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制度的历史剧变。此后,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先后进行了“二次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