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区的开发(6)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三国至南北朝历史的大概脉络:西晋的灭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二)能力培养目标:1、使学生学会从整个社会状况去分析局部经济发展情况的能力,从社会状况,劳动力,生产技术等方面去分析经济发展状况的能力。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们合作意识和动手、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三)思想教育目标:1、归纳“淝水之战”等以少胜多战役的共同点,引导学生要勇于同困难作斗争。2、探讨前秦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和内部团结的重要性。3、通过对江南开发史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方之间的交流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劳动人民对物质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四)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自读课文,基本掌握西晋的兴亡、五族内迁和淝水之战的大概内容。同时,让学生自我归纳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以及淝水之战中前秦战败的原因。锻炼自主学习能力。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逃避战乱,我会怎么做?”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行迁移。(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1、本课的主题是“江南地区的开发”。2、本课的重点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从三国以来,江南地区逐步得到了开发,表现在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手工业的发展等方面。原因主要是东汉末年以来政治不稳定,加上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造成大量人口南迁,南迁人口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3、本课的难点是内容多、头绪多,教学重点内容不突出。4、解决方法:(1)、从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入手,突出“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为主线,将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视为背景原因来处理,突破本课难点。(2)、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体会历史,理解历史,分析历史,最后解决历史问题。二、教学方法问题解决、自学讨论法(一)课前导学让学生课前收集现在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二)教学渗透点1、分析淝水之战中,前秦以多败少的原因,点出团结的重要性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通过历史事实使学生获得只有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发展经济的情感认识。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学生讲一讲自己心目中的江南地区是怎么样的。(结合课前预习)通过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得出结论:在中国古代,特别是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比北方落后的。那么,是什么时候,什么条件因素下,江南地区开始得到开发呢?板书: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二)讲授新课1、西晋的兴亡和五族的内迁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得出三国以后的历史的发展,归纳为一句话:魏灭蜀汉和司马炎建晋灭吴。提出问题:为什么统一中国后的西晋会迅速灭亡。(小组讨论)(1)西晋统治集团的腐朽;(2)争夺皇位的斗争;(3)内前五族反抗西晋统治者的压迫。2、淝水之战活动:请学生结合平时看课外书的积累,简单的讲述淝水之战的过程。再由学生找出淝水之战的特点。(以少胜多)让学生讲出所学过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讨论:淝水之战中,东晋能以少胜多的原因。(通过讨论,把思想教育提升到民族的团结,内部的团结是一个政权,一个集团取得成功的关键。强调团结的重要性。)3、江南地区的开发引导学生归纳出江南地区在当时得到开发的原因(条件)(三)课后小结: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的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到黄河流域,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内迁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晋,北方陷入严重的战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