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从闪电谈起》1、学情分析:前面所学的光、热、力等现象,大都是学生经常接触的一些现象;而对于电,学生往往感到很“神秘”,且很“好奇”。可借助学生对这种自然现象的“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可能地说出所观察到的、所了解的有关电的知识,老师给予适度的鼓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教材分析:对本节的教学内容,《课标》没作要求,但是从电学的发展史来看,人们首先认识到的是静电知识,从电学的体系来看,静电是学习电学的基础,因此,要使初中学生对电学有比较系统的认识,有必要以简单的静电现象作为学习的起点。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2)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揭示闪电的奥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模拟闪电现象和学习摩擦起电的原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难点: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要用到原子结构的知识,学生不容易理解。5、实验器材:多媒体视频(闪电、避雷设施)、手摇电动机、验电器、玻璃棒、橡胶棒、毛皮、丝绸、纸屑、梳子等6、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模型法7、教学策略:(1)让生活走入物理。(2)培养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8、教学过程:学案(学生学习活动)教案(教师教学活动)设计说明观看教师提供的图片、视频资料收集一些与电有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多媒体大屏幕播放,如城市夜晚万家灯火的场景,电力引入机车在奔驰,手机、电话等各种通信工具,以及电闪雷鸣、“女孩头发竖起来”的视频,把学生带入“电”。回忆闪电(或投影的有关图片、播放的录像)的情景提出问题:闪电是怎样产生的呢?电是什么?提供实验器材:梳子(或铅珠笔)、纸屑,做演示实验。电是什么?利用器材完成活动1,说说看到的现象。点个别代表发言观察到的现象。提供橡胶棒、玻璃棒、毛皮、丝绸利用器材仿照图11-3进行实验。巡视,个别辅导。实验后,让学生谈谈有什么发现;然后教师指出: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都说带了“电荷”,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掌握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两种电荷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实例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列举生活中摩擦的一些实例。(补充:如冬天,脱毛衣会有火星,梳头发时梳子会吸引头发,切割或捏碎泡沫塑料时,细碎的泡沫颗粒会吸附在手和衣服上。)反复进行活动2实验在完成摩擦起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活动2实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区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是不同的。根据实验讨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先让学生区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是不同的,师生得出结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的过程,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那么不同物体摩擦所带的电荷是一样的吗?请同学们参照下面的学案进行实验探究: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表中现象分析,得出结论。指导学生分析表中的现象,派学生代表发言。板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指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一种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正电荷;另一种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做负电荷。通过练习,巩固教学重点:(1)有A、B、C、D四个带电体,用细线悬挂起来,它们相互作用的情况如图11-1所示,已知B带正电,则D带电荷。带电体现象带电体玻璃棒橡胶棒玻璃棒橡胶棒(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一个用丝线悬挂的通草球,若通草球被吸引,则该通草球()A、一定带负电B、一定带正电C、一定不带电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3)薄膜塑料袋的袋口合在一起,有时很难张开,如果把塑料袋在衣服上摩擦几下,就容易分开了,这是为什么?观察放电现象,了解闪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