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一.知识结构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改革原因战后苏联经济状况1953年斯大林去世农业方面(改革的突破口)改革措施工业方面政治方面---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农业改革的成就与不足工业改革的不足对改革的评价政治改革的成就与不足进步性总评局限性及其成因重点改革工业走向停滞推行“新经济体制”成就与不足原因与影响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苏联社会政局不稳,经济困难,思想混乱民族问题严重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通过改革来逐步完善;改革应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经验教训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二.基础训练(一)填空题1、逝世后,其后继者赫鲁晓夫、、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但效果不大。2、1991年,社会主义国家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变革不可能,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不断。用心爱心专心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莫斯科落日(苏联解体)(二)选择题3、导致苏联解体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B、戈尔巴乔夫实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D、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的“八一九”4、苏联“八一九”事件的影响是A、苏联的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B、苏共党内斗争日趋公开化C、苏联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D、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5、1956—1964年,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持改革的最早领导人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6、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做的秘密报告的重要内容是A、总结党中央的工作B、提出要进行经济改革C、号召开展批判斯大林的活动D、揭露斯大林的个人崇拜7、《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标志着A、苏联由分裂到暂时维持B、苏联成为邦联C、戈尔巴乔夫正式承认一些加盟共和国独立D、苏联完全解体8、“八一九”事件反映的矛盾是A、苏联的民族矛盾B、苏共党内的矛盾C、各加盟共和国间的矛盾D、苏联的阶级矛盾9、苏联解体时,在位的苏共总书记是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10、1991年12月25日,红蓝白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以此为标志而结束的苏联在历史上存在了A、67年B、69年C、73年D、74年三.能力拓展(一)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1960----1985年经济增长百分比(根据1985年《苏联国民经济年鉴》)1961-19651966-19701971-19751976-19801981-19856.57.85.74.33.6材料二(下面是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苏联的理论口号)“20世纪是资本主义存在的最后世纪,到这个世纪末,将根本没有资本主义,或者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资本主义残余。”——摘自瓦尔加《二十世纪的资本主义》材料三西方反苏反共的敌对势力长期以来通过各种途径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并且采取各种手段施加压力和影响,搅乱群众和干部的思想。——摘自1996年人教版《世界近代现代史》请结合上述材料和课本所学的知识,试从经济建设、理论建设、思想建设三个方面对比分析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失败、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胜利的原因。你从中、苏社会主义建设一成一败的原因中得到什么启示。用心爱心专心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列宁晚年已深切感受到对党和国家官员实行监督以杜绝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防止个人专断问题的重要性,可惜列宁逝世过早并没找到一个好的解决方法。后来则逐渐背离了十月革命为建立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民主的原则:党的民主空气缺乏、严格等级制度、领袖个人主权常常导致一些重大决策的失误;缺乏有效监督致使党内特权阶层产生,引起党群关系的恶化;僵化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常使国有财产被视为“无主人财产”;生产成果分配的不合理使群众丧失发展生产的兴趣;工农的主人地位仅仅成为宣传中的口号-------苏共的演变不仅逐渐失去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更为后来的反对派反共反社会主义提供了借口。——《世界历史十月革命:必然性、历史意义和启迪》材料二1991年12月27日,前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对德国电视二台发表谈话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