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理念和依据(指导思想):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质之一。课标要求: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的最后一课。中国古代史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发展巩固的历史,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些杰出的封建帝王,《中国古代政治家》讲述的就是这些杰出帝王的代表,其中本课中的康熙帝就是在维护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中做出了贡献。本课下设三个子目,其中“少年皇帝”一目为课外阅读内容。“巩固统一国家”一目介绍了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镇压噶尔丹叛乱、强加对西藏蒙古地区的管理等史实;“维护国家主权”一目主要介绍抗击沙俄的斗争以及中俄尼布楚条约。实际上这两目内容是可以合起来的,合成一个问题: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学生情况分析:高二(9)班的学生是文科班学生,学生具有2个明显的特点:1是基础相对薄弱;2是经过近2年的历史课学习,学生基本上具备了一些历史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历史的一些能力等。教学重点:康熙在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的主要功绩。教学难点:如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处于历史转折点上的康熙给予客观而辩证的历史评价。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概述康熙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做的努力,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比较康熙时代的中国与西方,分析此后的中国之所以落后于西方的原因,进而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自己上网查询和预习教材中康熙帝的相关材料,对康熙帝有一个轮廓上的了解。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概括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学生通过学习借鉴别人对康熙帝的评价进而依据相关史实自己给予康熙帝的一个客观评价。学生通过参与对别人对康熙帝评价的观点的讨论,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予历史人物一个中肯的评价。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康熙的勤奋好学、文治武功中体会康熙积极进取的精神,从而帮助自己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通过了解康熙帝为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教学方法:探究式、合作式、讲授式等。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学生查阅的材料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644年清朝入关开始了长达260多年统治即1644年---1840年----1912年,请同学们留意清朝的统治为什么以1840年为界那一年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其影响是什么?设计意图:对清朝的统治有个整体的了解,同时复习一下必修课本上的相关知识点。教师讲解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清初在历史有作为得一位皇帝---康熙帝。接下来请同学来讲讲自己所了解的康熙帝。康熙简介:出生年月:1654年卒年:1722年(1661—1722)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俗称清圣祖为康熙皇帝、康熙帝。因为明清之帝王时多只有一个年号,因而往往以年号代称帝王。清圣祖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朝皇帝,康熙的称谓来自其年号。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该材料由学生讲解)设计意图:课前学生已经查阅了康熙帝相关资料,课堂上讲自己查询的成果讲述出来与大家分享。教师过渡:康熙帝8岁时继位,亲政后康熙帝面临什么样的形势(时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