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惠东中学兰辉2006年2月学生分析:1、本课条目式地列举了一些苏联各个时期改革的措施,时间跨度大,内容比较枯燥,学生认识和理解的难度也比较大,自主活动的余地不大。2、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的改革比较熟悉,可对比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之路进行对比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3、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容易把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失败归结为社会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的失败,产生悲观情绪。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探讨的是“二战”以后苏联相继进行的三次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对每一次经济改革,基本上是从改革的背景、改革的内容、改革的成效和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苏联的改革及其失败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值得深刻反思和吸取经验教训的大事,对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也有许多可借鉴的东西。分析和认识它对我们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健康发展所具有的意义。重点和难点;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苏联解体的原因导入新课: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震惊世界的“8。19事件”;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无奈地宣布“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苏联分崩离析的前奏终于响起。那么,是什么导致苏联的解体呢?————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材讲解:一、赫鲁晓夫的改革(由于内容较多,不必就所有问题展开说明,可选择一些问题重点展开,其它问题则可结合教材来表述,简单而切实地落实知识点传授)问题设计: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是什么?(请学生回答)参考答案:①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②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有那些?(请学生在书上有条理地划出来,要求简洁)参考答案:①农业改革的措施有: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的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②工业方面改革的措施: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的积极性。(可就“物质利益原则”进行讨论)3、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参考答案:①在教条主义盛行下,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②但是,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并取得一定的成效。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的作风急噪,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饿进行。1964年,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中失败,被迫退出政治舞台。同步典题一: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认识正确的是(B)①改革前的苏联生产力发展受斯大林体制的制约②改革前的农业发展制约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③,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④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取得了一定成效。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第88页第一段的小字部分的内容)问题设计:1、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背景?提示:①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局面②要继续进行经济改革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有那些?(请学生回答,教师指点)提示:①在工业上,推行经济体制改革。②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自主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③在农业领域,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的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3、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提示:①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②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与美国的军备竟赛拖垮了苏联经济。③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停滞。同步典题二: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B)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B没有摆脱斯大林体制的束缚C只局限于农业改革D没有任何的成效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补充一些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败的具体资料和数据,让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改革中的问题)问题设计:1、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