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专题概述本单元概述了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国走上发展社会主义道路,至1991年苏联解体这段历史,突出了在没有现成模式可借鉴的条件下,进行探索的艰难历程,特别是列宁、斯大林在不同时期进行探索和创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找到了一条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通常被称为斯大林模式,该模式曾经取得巨大成就:使苏联迅速完成了工业化过程;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它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弊端:忽视经济规律的作用,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践踏民主与法治,形成个人专断;形成个人崇拜,思想极度统一。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改革后期,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至苏联解体。学法指导(1)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要分前期和后期,要认识到当时实行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同时也要从当时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方面认识其特殊性和“不合理性”。(2)通过对新经济政策背景、内容的分析,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必然性和作用;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中得到借鉴:经济发展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依照经济规律进行经济建设。(3)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成就和失误以及对苏联的深刻影响。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评价社会体制和历史人物,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斯大林模式”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发挥了作用,对苏联赢得反法西斯的胜利也有很大帮助,但后来越来越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受到严重践踏。(4)通过学习苏联的改革,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而是要革除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社会主义改革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社会发展具有曲折性的特点。用心爱心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