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新文化运动课程标准素养解读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1.从时空观念角度概括新文化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2.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掌握陈独秀、蔡元培、鲁迅、李大钊、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性质。3.从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正确认识其局限性。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1)政治:民国初年,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2)经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3)思想: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4)阶级: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5)直接原因: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2.概况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指导思想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阵地《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基地北京大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1)民主①政治民主:指人民享有主权,政府由人民投票选举产生、权力制衡等。②民主理念:反封建专制的共和、宪政、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2)科学①内容:包括与封建迷信、蒙昧无知相对立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同时还包括反对封建迷信、反对偶像崇拜,宣传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内容。②影响:科学知识逐渐得到普及,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1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1)表现: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维护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了猛烈的攻击。(2)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①陈独秀连续发表《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文章。②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我之节烈观》等文章。(3)实质: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全面清算。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2)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使文学革命的旗帜更加鲜明。4.文化平民化(1)原因:新文化运动的不断深入;平民教育的蓬勃兴起。(2)表现:平民教育的发展;白话文不断得到推广。(3)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繁荣;进一步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内容之间的关系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实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2.积极性(1)在政治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2)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史料一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①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史料二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陈独秀指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的觉醒和社会进步。②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杜维明《儒学创新的契机》[解读](1)史料一论述了陈独秀的反封建主张。①说明“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2)史料二论述了新文化运动的斗争矛头。②表明新文化运动要反对专制,就必然要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维护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进行猛烈攻击。[思考](1)史料一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什么内容?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的运动相比,它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变化:已经由技术、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面。(2)根据史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什么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提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封建伦理道德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