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案例:爱,演绎精彩―――——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一、调查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打工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涌现了一个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这部分儿童由于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关爱,身心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他们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身心发展受到哪些影响?他们受教育的状况如何?怎样才能使他们像其他学生一样学习进步、健康成长?这就需要学校及班主任的教育工作。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是教学工作的协调者,班级管理要求班主任热衷于本职工作,尽职尽则,持之以恒,讲究方法,把对学生的关爱贯穿于班级管理的每时每刻。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是班级工作的重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做好了留守儿童的工作,也就做好了班级工作。二、案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大部分人的童年是美好的、是值得回忆的,那么留守学生的童年又是如何呢?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会与非留守学生有什么不同吗?针对此,我们从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性格等方面入手进行了调查,对他们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现将调查中反馈的情况作如下的分析:“我的留守档案”(一)、个案基本资料姓名:王星(化名)年龄:12岁年级:五年级性别:男问题及行为表现:1、学习缺乏主动性。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2、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二)、个人背景问题分析:1.情感方面存在缺失。王星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将王星寄宿于爷爷家中,致使王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离开了父母的关怀,小孩没有了安全感,对社会没有信任感,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对他人的态度、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态度就很容易走向极端。没有父母的呵护,没有理性的沟通,孩子的心灵易受创伤。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父母常年在外,根本谈不上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只是为孩子提供吃饭、住宿,更是谈不上教育。而父母又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事实上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造成了负面影响。即使托付于祖辈,这种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3.学校教育鞭长莫及。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由于学习成绩变差,常常受到老师和父母的批评,所以得到的一直是“你不行”“你真差”“没出息”等否定评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是“差生”和“笨学生”的自我观念。自我意象形成后,人的感情、举止甚至才能也永远与自我意象一致,所以他的学习成绩每况愈下。三、辅导策略与过程教育的秘密在于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爱学生,才能接纳学生,教育过程中你才会有耐性和韧性。每当我气不打一处来时,每当我想放弃时,我就这样想:“他是我的教育对象,我正在研究怎样才能教育好他。”这样我就会慢慢静下心来,做这类学生的思想工作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否则气得你吹胡子瞪眼,事情还搞得一团糟。其实,我们换位想想,学生是受教育者,未成年人,哪有不犯错误的?在与他多次接触后,我渐渐地读懂了一些他的内心世界:他孤独,需要老师的关爱,需要同学的尊重,需要友情。1、我是学生的“妈妈”——生活上关照给学生父母般的人性化关爱,就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和呵护。我觉得在班级管理中,不应该以权威者、管理者自居,高高在上,而应放下姿态,以可亲可敬的形象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心里上有一种优越感和踏实感,以及把班级当成家的亲切感。我还和班上的学习困难的学生交朋友,不断鼓励他们增强自信心,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人不是一座孤岛,如何使孩子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沟通是非常关键的。当旭日东升时,带上一抹笑容,去更多地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