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思想解读龙跃国摘要: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问世几十年来,有关其思想的讨论一直没有间断,存在很大的争议。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影片表达了人的不可相信与对人性的绝望;第二种观点认为,影片表现了对客观真理存在的怀疑;第三种观点认为,影片抨击了人的自私、堕落,同时肯定了人道主义。本文力图结合上述三种观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解读电影《罗生门》的思想:第一,真理的相对性;第二,人性的虚伪;第三,人道主义的胜利。关键词:罗生门;黑泽明;真理;人性;人道主义1950年,黑泽明完成了电影《罗生门》,这部电影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两部短篇小说《罗生门》和《竹林中》,随后在第1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金狮奖这是日本电影第一次在国际影坛上获奖,日本电影——也是整个亚洲电影由此开始走向世界。影片问世几十年来,有关其思想的讨论一直没有间断,存在很大的争议。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影片表达了人的不可相信与对人性的绝望;第二种观点认为,影片表现了对客观真理存在的怀疑;第三种观点认为,影片抨击了人的自私、堕落,同时肯定了人道主义。[1](p5)一、真理的相对性在影片中我们看到,在关于同一案件的四种叙述中只有两点是不矛盾的:即武弘之死与真砂失身。但是,关于武弘被杀的经过,几位当事人与目击者的说法完全不一致,矛盾重重。强盗多襄丸说是他杀死了武弘。他强奸真砂之后,想走。但真砂哭着拉住他不放,她说,多襄丸和武弘,两人必须死一个。于是他便和武弘决斗,杀死了武弘。武弘的妻子真砂说是自己杀死了丈夫。她遭强暴后,被绑在树上的丈夫用阴森、轻蔑的眼睛盯着他。她说:“从他的双眼中,我所看到的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悲痛,而是冰冷的目光和憎恶的表情。”她在屈辱与精神错乱之中,用匕首刺死了丈夫。借女巫之口说话的武弘承认是自杀。因为多襄丸强奸了她的妻子后,要求和他结婚,妻子想跟多襄丸走,便让他杀死她的丈夫。多襄丸吃了一惊,推开她走了妻子也离开了那里。武弘在极度的屈辱与绝望中自杀。旁观者樵夫则说,强盗多襄丸强暴过真砂之后,跪在地上请求真砂跟他走,说他愿意金盆洗手,改恶从善。真砂二话没说,捡起匕首将捆绑丈夫的绳子解开。两个男人明白她的意思,是要用决斗的方式来决定她的命运。可是武弘说他才不愿意为这样的女人决斗,还骂女人在两个男人面前出丑,为什么不自尽。强盗多襄丸也表现得很怯懦,不想决斗。于是真砂也采取了同直到此时截然不同的态度气急败坏地大声痛骂他们俩,骂他们名不副实,有意激怒二人,让他们决斗。多襄丸和武弘不得已才出手,名为强盗和武士,但本事平平,一个将刀插进地里,另一个把刀砍入树中,拔也拔不出来,决斗成了撕扯式的扭打。而真砂趁他们决斗之际,只身逃走了。最后,多襄丸碰巧从地里拔出长刀,刺死武弘,但他自己还在瑟瑟发抖。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福柯认为:“世界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不可计数的意义。人们解释世界的方式是无限的,我们面对现象,应当寻求多种多样的解释。”影片试图说明,每一个人看待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时,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内心都深埋着自己的某种动机和目的。所以,任何一种叙述,都不是完全客观的、确定不移的。尽管每一个人所表达出来的观点和看法,都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也存在着极大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谬误性。完全客观的事物或绝对的真理是不存在的。影片里有四个关于事实的版本,三个当事人都称自己是杀人者,关于杀人的原因与过程都不一样。樵夫作为目击者和见证人,理应客观公正地描述事实,但他的叙述也前后自相矛盾,先前说武弘被剑所杀,最后却又承认自己确实顺手拿了插在武士胸口的镶螺钿的匕首。从影片的叙事来看,它触及了一个现代解释学的主题:一个由人参与其中的历史性事件在它发生以后,它的事实、价值和意义,并不存在完完全全地如其本然的原初叙述。它在它的叙述者的连续不断的叙述中总是使自己的本来面目若隐若现,从而具有一种漂泊不定的开放性。[2](p49)综上所述,“电影天皇”黑泽明所要表达的哲学理念是:客观真理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真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