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二次录课教学设计团风县实验中学吴江宇教材分析:王鼎钧是台湾作家,他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讽刺和揭露现实的种种流弊,以表达深切的忧思。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的《那树》,作者写了一棵老树经久屹立,坚固茂密,绿化大地,荫庇人类,身处逆境,仍创造诗意,但最后还是被人类砍伐的故事,表达作者对那树命运的同情与痛惜之情,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对生活、人生也会有一定的体验,因此能读懂文章的基本内容。但因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阅读本文易停留在表面,很难体会到文字背后深邃的哲思,不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感悟和思考,所以教学中应该充分解读文本,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阅读文本,体会文章的深邃内涵,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2.揣摩语言,理解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3.辩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辩证认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教学重点:揣摩语言,理解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辩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辩证认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两组黄冈中学校园图片展示(一组为黄冈中学老校区,一组为黄冈中学新校区);2.我们即将步入高中,你希望进入古朴幽静、书香韵味十足的老校区就读,还是渴望进入恢宏壮观,现代气息浓厚的新校区学习?3.随着黄冈市城区改造的推进,黄冈中学已在几年前就迁入了新校区,老校区已改为它用了。事实上,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我们周围的许多事物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作家王鼎钧的《那树》,看看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一棵老树的命运将会有怎样的变化,以及它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思考。二.整体感知,理清行文思路1.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用简明的一句话讲述那树的故事。(提示:注意文中有时间标志的语句)2.学生交流。这篇散文描写了一棵从久远的年代以来就一直默默庇护着人类的大树,在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却惨遭砍伐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之情。根据大家的讲述,我们可以把大树的生命历程分为哪三个阶段?(教师适时板书:早期、近期、现时)1三.研读赏析,理解大树形象在这三个阶段中,大树分别展示了怎样的形象?请大家细心浏览课文,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与大树相关的语段,感受大树的形象。1.浏览文章,思考:这是一颗怎样的古树?(提示:可以从外形、价值、品质等方面进行思考)示例:从“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中看出,这是一棵坚固繁茂、生命力强的古树。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大树的树顶”比喻成“炸开的焰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树的枝繁叶茂、生命力强的特点。(屏显)——这句话从大树的外形、运用的写法来分析大树的形象。2.学生交流:早期的树外形:坚固茂密价值:在风雨中,它显示顽强的生命力,给人们以战胜困难的勇气、力量、希望:它默默无闻,奉献绿荫,给人们带来了快乐、诗意的生活。示例:从“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有时候,的确连树叶也完全静止”中看出,这是一棵无私奉献绿荫、默默庇护人类的古树。这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大树的枝叶”比喻成“手指”,写出它给人们带来的荫庇和诗意的生活。(屏显)品质:无私奉献、庇护人类(赞美)(板书)近期的树价值:奉献绿意品质:无私奉献、忍辱负重、胸怀豁达(崇敬)(板书)示例:从“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中看出,这是一棵无私奉献、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古树。这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人类对古树的破坏与古树依然绽放绿意进行对比,突出古树无私奉献、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特点。(屏显)从“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