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妇幼卫生工作要点3篇第一篇2014年,全市妇幼卫生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条主线,以妇女儿童健康为中心,坚持儿童优先、母亲安全的宗旨,创新工作思路,拓展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为妇女儿童提供安全、有效、便捷、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全市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7/10万以内,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8‰以内,剖宫产率控制在35%以内。一、加强妇幼卫生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一)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已经启动妇幼保健机构国债建设项目,各地要制定辖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规划,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做好土地储备、用房测算等基础工作,积极争取国债项目,切实做好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二)按照“三个中心”要求发展妇幼保健机构。各地妇幼保健机构要按照妇幼卫生工作方针,按照全生命周期和三级预防的理念,以一级和二级预防为重点,为妇女儿童提供从出生到老年、内容涵盖生理和心理的主动、连续的保健服务与健康管理,突出群体保健功能。规范设置业务科室,以围产、儿童和妇女保健为中心、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流程,提供安全、便捷、温馨的服务,体现妇女儿童保健特色。市妇幼保健院、XX县区妇幼保健院、XX县区妇幼保健院作为试点单位,通过试点总结经验,探索规范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对三大保健部门开展的信息管理和健康教育等工作的统筹协调,并设立与三大保健部门相配套的诊疗科室。(三)继续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省即将启动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纳入改革试点的县级妇幼保健院,要积极探索妇幼保健机构改革的新模式、新机制,努力破除“以药养医”,建立完善人事分配制度、补偿机制、支付制度和监管制度。第1页共7页(四)积极推进妇幼保健机构等级评审。以妇幼保健机构等级评审为契机,加强妇幼保健机构管理,规范技术服务,强化科研、教学、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服务环境,改善服务态度,进一步提升公众形象和社会地位,达到以评审促管理、以管理促发展的目的。XX县区、XX县区、XX县区妇幼保健院年内达到二级甲等标准。(五)加强出生医学证明管理。2014年1月1日起,全市所有助产机构必须启用新版《出生医学证明》。要按照《省〈出生医学证明〉管理相关规定》要求,切实加强出生医学证明的管理,及时解决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六)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深入落实住院分娩和妊娠14周以上B超检查身份登记工作。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与管理,着力解决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严肃查处“两非”案件和涉案人员。(七)加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监管。依法加强辅助生殖技术准入管理,不断完善辅助生殖技术监管体系,强化日常监督管理,落实辅助生殖技术质量控制与评估标准,提高技术水平。二、实施好妇幼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一)全力推进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基本医疗全免费工作全免费覆盖率达100%。各地要加强对定点助产机构的监管,及时督促助产机构严格执行基本服务包,按照标准要求提供服务,确保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杜绝分解收费、变相收费。(二)进一步提高婚前医学检查质量。各地要建立、完善免费婚检保障机制和长效工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婚检质量。全市婚检率要达到90%以上。(三)做好农村妇女病普查和“两癌”检查工作。继续做好每3年一个周期的农村妇女病查治工作,普查率达35%。XX县区、XX县区、XX县区、XX县区4个县区全面完成“两癌”检查任务。进一步加强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组织管理、信息报送和质量监督等工作,对阳性患者要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重大疾病救治范围,及时进行治疗,年内完成72358名农村妇女宫颈癌检查和4000名乳腺癌检查任务。第2页共7页(四)继续推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要完善预防策略,提高孕早、中期检测率。加强母婴阻断和阳性患者管理,督促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及时、全程、规范用药,定期接受相关检测。全市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孕期检测率(孕28周前)达到80%以上,艾滋病阳性干预率达85%以上。(五)规范叶酸增补工作。加强与妇联组织的协同合作,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