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风往尘香花已尽)》习题1、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对应直接写心绪的是哪一句?2、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3、诗中加点的“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4、上阕实写,词人写了哪两个行为来表现她的愁苦?5、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B、“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为实,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6、词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愁苦心情的?7、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8、有人说,这首词的上阕没有一个“愁”字,却句句在写愁。你同意吗?请作分析。9、评论认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一个“创意出奇”的句子,请说说他奇在何处?(或问:如何理解鉴赏“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10、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参考答案1、愁;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2、我同意这种看法。在词人笔下,抽象的东西“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波逐流,还可以用船来承载。作者化抽象为具体,想象新颖真切,极形象地抒写出了内心的苦闷和忧愁之深。(也可以不同意这种看法,但必须言之有理)3、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4、倦梳头,泪先流。5、C6、①在词中,作者通过两个外在的行为:“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来表达了自己内心浓重的哀愁。哀愁如此之重,使她无心梳妆打扮,重到一提便于工作会泪如雨下。②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两句,把不可见的“愁”具体化,形象化,以船都载不动来渲染出忧愁之深重。夸张奇特,语句新异,再现了作者暮春寡居的凄楚心情。7、“愁”与“恨”,原是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词人采取夸张性的比喻,说“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从而突出了自己愁苦之深重。8、同意:作者以两个外在的行为动作“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表达了内心无限的惆怅。9、运用夸张和比喻,化虚为实,把把看不见的、没重量的愁说成连船都载不动,写得具体可感,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忧愁之深、之重。10、两首词,作者都在细心雕琢着所见之物,所达之情。通过细节描写反映写作技巧:同是思人,同是梳头,“梳洗罢”流露的是知远行人必归,再失望也可等待的感情;“日晚倦梳头”体现的是内心深知“物是人非”,没有任何期待,不过是自己无期无尽的精神折磨而已。同是思人,对生活已失去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