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月亮颂第一节教学目标1.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月之故乡》。2.了解变奏曲式的相关知识。3.围绕着“月亮”的主题展开,让学生理解“月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其蕴含的文化底蕴。4.启发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月之故乡》。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体会歌曲内在的情感,表现歌曲的意境。2.辨别弦乐合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的不同,从而进一步理解乐曲的内涵。3.临时变化音#4的演唱。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朗诵著名诗人李白的古诗《月下独酌》。(《月儿高》片段)2.教师提问:此首诗作者抒发了何种感受,背景音乐是由哪种乐器演奏的?3.师:古往今来,月亮是中国人永恒的话题,也是文人骚客吟唱的对象。因为月亮倾注了无尽的情思,寄托着人们对故乡的无限眷恋。提起月亮,胸中涌起无限期望。千百年来,多少人把月亮的赞歌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歌唱、赞美月亮,一起学习第一单元《月亮颂》。(出示月亮图片)二、欣赏琵琶独奏曲《月儿高》1.聆听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问题:(1)在聆听中,想象乐曲表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2)《月儿高》的旋律有何特点?音色是怎样的?(3)琵琶属于哪个乐器组?2.学生回答问题:a.(1)乐曲描绘了晴朗夜空、明月高挂的情景。b.(2)用舒展的旋律,清亮的音色,典雅的风格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月夜之中。师可提示:这首乐曲的旋律是(舒展、紧张)?音色是怎样的(明亮、暗淡)?三、学唱歌曲《月之故乡》四、欣赏《二泉映月》1.播放《二泉映月》音乐主题,结合阿炳的身世,你从音乐中感悟到了什么?学生能说出痛苦、辛酸的心情。能力强的学生还说出音乐优美、朴实、时而也激动2.介绍民间音乐家阿炳。(《二泉映月》电影片段)3.边听二胡独奏《二泉映月》音乐边哼唱、记忆主题,注意主题有几个乐句?每句之间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听赏后,请学生稍加议论,共同归纳有三个乐句。5.初听《二泉映月》。6.复听乐曲:主题每次变奏的主要音乐要素是什么?如何帮助学生聆听到每次变奏的音响变化?7.变奏曲式。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讲解。比如:把主题材料称为传统月饼、变奏分别在传统月饼的基础上变化重复发展成五仁月饼、豆沙月饼、枣泥月饼等,学生会有很好的理解。8.欣赏弦乐合奏《二泉映月》视频片段,思考二胡独奏与弦乐合奏。教师提示学生从音色、风格、表现手法上分析。总结二胡演奏音色质朴,有民族风味。弦乐合奏音色丰满,音响敦厚。五、课堂小结第二节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弯弯的月亮》,体会歌曲中幽幽的思乡之情,培养歌唱能力。2.初步了解艺术歌曲的相关知识。选用不同的伴奏方法为歌曲配伴奏,发现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3.欣赏《花好月圆》,了解民族管弦乐的特点,风格特征。教学重、难点1.通过唱乐、吟诗、赏画实践活动,对“月”之情结作一次深刻体验。2.用轻柔深情的音色演唱《弯弯的月亮》,较好表达歌曲意境。3.体会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月夜》中起到的重要作用。4.通过欣赏《月夜》和《花好月圆》,了解外国艺术歌曲和中国民族管弦乐不同旋律的特点、表现方法以及风格特征。教学过程:一、学唱歌曲《弯弯的月亮》1.月有阴晴圆缺,你最喜欢什么形状的月亮?(白玉盘般的圆月、弯弯像小船的弯月。2.欣赏《弯弯的月亮》动画。3.请学生回答歌曲的音乐情绪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表达了幽幽的思乡情和对童年的追忆。)4.欣赏刘欢演唱的《弯弯的月亮》视频片段,学生小声哼唱。(1)学生对作品很熟悉,引导学生注意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作用及反复记号的运用。(2)讨论演唱方法。(教师提示:圆润优美的嗓音,训练有素的气息控制,清晰含情的咬字吐字,良好内在的音高节奏感以及婉转自如的运腔和心灵真情的抒发,其歌声一定是甜美抒情动人的。)5.简介演唱者刘欢(图片)及词曲作者李海鹰(图片)。6.学生以各种形式演唱、表演《弯弯的月亮》,并评选出表现最为出色的给与表扬。二、欣赏《月夜》1.聆听艺术歌曲《月夜》。乐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2.复听《月夜》片段,体会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教师弹奏钢琴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