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建议及教学难点的情境设计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周伟教学建议:1.丰富学生形体表象,于生活中提炼。特征认识是本单元的起始内容和重要基石。无论是基于数学学科特质还是儿童学习特点,都需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具体实物,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测量、比较等活动自主探索。当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形体表象,再让他们借助长方体的直观图,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和交流,长(正)方体的特征就能比较好的加以整理和概括。再如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围绕做长方体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以及做长方体玻璃缸至少需要多少玻璃等实际问题进行探索;对于体积和容积这样抽象的概念,同样需要从常见的典型实物出发,如在透明的玻璃杯中放大小不同的水果等操作活动,在不断积累的物体表象基础上,有效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促进对相关知识的感知和体验。2.引导学生公式推导,从操作中概括。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是本单元的重点,公式本身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学生在经历有效的自主探索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达到对公式的深层理解,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如在表面积教学中,要扣准概念,抓住“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一特征进行思考。在体积计算教学中,让学生操作、摆弄体积单位块,数体积单位块的个数等活动来进行公式的推导和概括。3.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在探索中生成。以认识特征为例,可以引领学生在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中积淀空间观念;可以通过切土豆、搭长方体框架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建构空间观念;可以在擦棱中想象长方体原来的样子,根据长、宽、高想象长方体的6个面等想象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可以在由“一般长方体—特殊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正方体”转化沟通中深化空间观念;还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图形的特征,在一次次提取表象,分析对比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已经积累的空间观念和经验,促进空间观念的提升。再如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时,通过拼、摆、猜、估、数、算等一系列操作活动,既让学生获得对立体图形的特征和相关概念的印象,也使得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切实发展。-1-4.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去运用中内化。这单元有大量的来自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这些素材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他们感到“数学好玩”,应用广泛,体验到数学有价值。还能切实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在实际运用中,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容积等特别容易混淆,尤其是体积转化、表面积变化等问题。所以教学中要教师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问题解决的策略,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比如整理信息做到“三化”——简洁化、条理化、直观化。“每立方米需要520块砖”简化为“520块/m3”,把“一块棱长20厘米的正方体钢坯,锻造成长25厘米,宽16厘米的长方体钢材,锻成的钢材有多高?”就可以用图形进行直观化整理。情境设计: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设计意图:长方体特征的认知难点之一在于棱的特征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操作活动情境来突破难点,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小棒搭建长方体框架,在做中观察、做中探索、做中发现。这个操作活动的意义还在于让学生真切地感知长方体的内部结构,便于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由原来的整体感知转移到对结构的把握对于长方体特征的建立和巩固,特别是认识棱的特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情境设计1:动手操作,探究“棱”的特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吴冬冬)师:(电脑演示:高楼抽象出框架)看,一座高楼大厦的建造一般是以长方体框架为基础的。下面,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建筑师”。试着用小棒来搭出长方体框架,从中寻找长方体更多的奥秘。活动提示——(1)材料说明:材料中配有颜色不同的小棒和连接小棒的接头。(2)学会合作: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一个长方体框架。(3)自主探究:仔细观察完成的作品,结合活动单在小组内交流发现。生:我们一共使用了12根小棒。分别是蓝色的、绿色的、黄色的,每种颜色各4根。同种颜色的小棒在搭的时候都是相对的,我们发现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师: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是这样吗?老师注意到,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