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那颗“星”》说课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郭敏说教材《我心中的那颗“星”》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实验本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我是谁”中的第三课。本单元共有三篇课文,第1课《我更了解自己了》,第2课《我是自己的主人》,第3课《我心中的那颗“星”》。本课是在1、2两课全面认识自己,培养独立思考、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态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心中的“星”为榜样,了解“明星”们成长的艰辛历程,体会他们的人格魅力,精神力量,树立健康高尚的远大理想,并能锲而不舍地追求。课文分为三个部分:1、我心中的“星”。通过介绍航天英雄杨利伟,揭开我心中的“星”是谁。学习“明星风采”“星光灿烂的背后”“巨‘星’连线”等栏目,通过上网查询、翻阅报刊了解自己崇拜的对象,明白梦想成真,必定付出难以想象的艰辛,阅读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陈浩的故事,对陈浩在危急时刻表现出的坚毅和勇敢表达钦佩之情。2、群星荟萃。利用每个同学收集到的“明星”们的事迹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布置班级板报。开展“超级访谈”和“模仿秀”活动,展开讨论:从这些“星”的身上,我学到了什么。3、怎样才能心想事成。课文通过小诗《童年•星》、“莉莉获奖”的故事引领学生明确目标,并落实到行动,用“心想事成指挥棒”指导学生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说说自己的向往,制定自己学习生活的目标,为自己建立一个档案袋,记下自己的成长印迹。本节课,我主要完成第三部分的教学。说目标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才能有创造事业的雄心壮志,才能有锲而不舍的追求。一个人从少年时代起,就应该树立起自己未来的远大志向。而喜欢模仿是小学生的一大特点,某些杰出人物一旦为学生所崇敬,这些杰出人物的崇高思想、献身精神,就会成为他们学习集资的榜样,成为他们理想的化身,行为的楷模。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多角度地认识名人,知道光崇拜“明星”们的外貌与兴趣爱好是不够的,还要了解“明星”们成长的艰辛历程及其优秀品质。懂得每个“明星”成长的背后都有脚踏实地、超乎寻常的艰辛努力和美好的品质。(2)情感:感受“明星”们的人格魅力、精神力量,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坚信通过不懈努力,终能实现,心想事成。树立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信心,有恒心。(3)能力:自主收集网上、书报杂志上的名人故事或人物传记,发现名人丰富多彩的性格特点或内心世界,把对“明星”们的外形崇拜转化为对其内在品质的挖掘与模仿。联系自己实际,确定努力方向,制订奋斗计划。善于从成功人士身上汲取经验,遇到挫折与失败能正确对待,积极乐观面对生活。说过程根据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设计中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的学习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师生间教与学的沟通交往多维互动,师生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通过评比班级明星的活动,以自我展示、现场采访、朗读小诗、写心愿卡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一个个主题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用“心想事成指挥棒”指导学生的行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主动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活动一:群星齐荟萃新课标指出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生动活泼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所以我在上课伊始时,用抽签的形式组织学生用各种形式交流心中的“星”,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追星的自豪感,激活课堂的气氛,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的梦想。活动二:成功大揭秘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当今很多学生家长热衷于学习器乐等,致力于培养某一项特长。我充分用好“阳光地带”中莉莉的故事,并创造性地改编故事揉入了敢于挑战,不怕失败、毅力顽强、持之以恒等多种元素,让学生在听“身边小伙伴”故事的过程中,受到正能量的召唤,感受到成功的艰辛与不易。(1)有一个学钢琴的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