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丽的艺术奇葩民间艺术是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提出来的。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如民间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的年画、春联、戏剧、花灯、扎纸、符道神像、服装饰件、龙舟彩船、月饼花馍、泥塑等以及少数民族民俗节日中的服饰,布置等。民间艺术分布于各地,因地域、风俗、感情气质的差异形成丰富的种类和风格。但它们都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另外,民间艺术的制作材料都是普通的。如木、布、纸、竹、泥土等,制作技巧高超,构思巧妙,擅长大胆想象、夸张、而且常用人们熟悉的寓意谐音手法,积极乐观、清新刚健、淳朴活泼、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理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民间艺术贯穿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从生产方式看,民间艺术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以父传子、师带徒的方式世代传承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环县民间艺术类型多样,异彩纷呈。主要有皮影,刺绣,剪纸,社火,民歌等。一、环县皮影皮影艺术俗称“皮影戏”或“灯影戏”,它是我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属于傀儡戏的范畴。它集造型艺术(剪纸、年画、门画、雕刻等民间艺术)和表演艺术(戏曲、音乐)于一体,由表演艺人操纵用牛皮雕刻的人物、道具、通过灯光照射,投影在屏幕(俗称亮子)上表演各种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的一种独具特色、极富魅力的传统艺术。环县皮影,在民间称其为“牛皮灯影子”、“皮影戏”、“老戏”、或“老道情”、“炕头戏”。农村演出全部行当“一驴驮”,有这么一句口头禅:“走亲戚毛驴一赶,吃羊肉袖子一卷,心慌了牛窑里一喊”,这句话充分反映了环县的交通条件和民俗风味,也体现了道情皮影在环县的普及程度。环县皮影“集中华皮影之大成,集当地道情曲艺之精华”。经清末“道情皮影大师”解长春等一代人的改革创新,使其更加完善。(见彩图A:环县皮影)解长春,原籍环县洪德河连湾村,后迁居虎洞刘解掌,生于1841年,9岁入私塾读书,一年后辍学,10岁从堂兄习艺,演唱道情皮影戏。在他从艺期间,接触过不少民间戏班和艺人,艺术造诣大为提高。解长春集多种技艺于一身,他不仅是道情演唱大师,而且是皮影雕刻大师。他的许多作品,以娴熟的刀法,生动的造型,古朴的风格,为皮影收藏家所赞赏,成为全国皮影雕刻艺术的珍品。民国四年(1915)正月二十五日,在洪德庙儿沟演出时患重病,翌日去世,终年73岁。早在20世纪50年代环县皮影艺人曾三次上京演出,深受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自2002年以来环县皮影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去过意大利、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地巡回演出,并深受各国观众好评。环县皮影在2002年6月9日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皮影之乡”。2002年8月25日甘肃民间艺术家学会将环县命名为“道情皮影之乡”,环县首届皮影节开幕式上,我校学生表演的《皮影情》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并在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连续播放。2006年文化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验交流会”在环县顺利召开。(见图B:第一届皮影节图片)第1页目前环县皮影戏班有47家,从事皮影雕刻工作的有200多人。环县皮影的制作:雕镂是皮影造型形式美的重要体现。我国皮影雕刻因地区不同,使用的皮子也不同,如羊皮、驴皮、驼皮和厚纸等。环县皮影选用纯牛皮刻制,牛皮韧性强,结实耐用,透明度好,牛皮影人的雕刻工艺极严,从制皮、描样、雕刻、着色、出水到组装完成,各道工序相互关联。1制皮:以青草期黑牛皮和黄牛皮为佳。先用清水浸泡数日,取出后将皮的两面刮干净至透明,洗净后,于木框上蹦紧阴干。2.描样:将制好的皮料切块,经湿布捂软,用硬木推板打磨光平,再用钢针描样。将描好图样的皮料垫在木板上进行镂刻。3.镂刻:镂刻技法有走刀、拉刀、回转、顿挫、凿刀、打眼等多种手法,用刀讲究准、快、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