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前551~前479),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并走入《论语》,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2.把握语句含义;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一)诵读篇一读文句,读出韵味(1)自由读2遍,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边读边揣摩如何读出这些散文的韵味。提示:注意下列字音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ī)也(一)诵读篇一读文句,读出韵味诵读注意:1、语速要慢;2、若句中有语气词,读时要稍带拖腔,语调厚重,不能轻而飘,否则就没有了回味的余地;3若句中没有语气词,读时则要坚决果断。(一)诵读篇一读文句,读出韵味(2)自由读熟练后,小组内赛读。(3)各族推荐优秀同学班级展示。(一)诵读篇二读文句,读懂内容(1)自由诵读喜爱的文句,结合课下注释,整理出句意。(4分钟)(2)小组内质疑不会的知识点。(2分钟)(一)子曰:“学子曰:“学而而时习之,不时习之,不亦说亦说乎乎?有?有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不知知而不而不愠愠,不亦,不亦君子君子乎?”乎?”1、而:2、乎:3、朋: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然后”。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志同道合的人。4、知:了解(自己)。5、愠:恼怒。怨恨。6、君子:品德高尚的人。孔子说:“学习需要按时复习才能掌握,这不也是很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不也是一种乐趣吗?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风格吗?”(二)子曰:“温故而知子曰:“温故而知新,新,可以可以为师为师矣矣。”。”1、可以(之)为师矣。2、矣:表示陈述语气,可译为“了”。可以凭借(这)成为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了。”——这是讲学习方法问题。1、学:3、而:2、思:第一个指思考,动脑筋;第二个指空想。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可是”。(三)子曰:“子曰:“学而学而不不思思则则罔罔,思而不学则,思而不学则殆殆。”。”第一个“学”是死读书,死记硬背的意思;第二个“学”指认真学习。4、罔:感到迷惑。5、殆:精神松懈而无所得。孔子说:“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精神松懈而无所得。”——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四)子曰:“由!诲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是知是知也。”也。”1、知:真知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2、是:代词,这。——这也是学习态度问题。1、何以:(五)子贡问曰:“孔文子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谓之‘文’也?”子曰:“敏而而好学,不耻下问,好学,不耻下问,是以是以谓之‘文’谓之‘文’也。”也。”表示并列,可不译。2、而: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称他“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他‘文’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以何”的倒装,凭什么。3、是以:“以是”的倒装,因此。(六)子曰:“子曰:“默默而而识识之,之,学学而而不不厌厌,诲人不,诲人不倦倦,何有于我,何有于我哉!”哉!”第一个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第二个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出。3、而:4、厌:满足。教导。5、诲:1、默:默默地。2、识:zhì,记忆,记住。孔子说:“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