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红军长征本节课,是我在一所学校听的比较好的一节课,现就本节课作一个简单的分析,分析如下:一、教材内容分析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及其他革命根据地接连发动大规模“围剿”,企图消灭红军的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开展了英勇的反“围剿”斗争。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导人的指挥和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连续取得了四次反“围剿”斗争的重大胜利。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和相邻的湘赣、闽浙赣等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面对强敌进攻,红军如果继续执行毛泽东的战略战术,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是完全可能的。但是,以博古为代理书记的中共临时中央,对形势作出了完全错误的估计,竟认为第五次反“围剿”是争取中国革命完全胜利的斗争,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1934年10月中旬,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红军被迫长征。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能力:1.能归纳得出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2.通过红军长征过程的学习,说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3.在地图上简单地找出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和地点,并能说出在红军长征中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培养学生的自觉主动学习能力、读图能力和理解能力。过程与方法:二、教学过程1.根据教材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运用观察等方法,识读教材上的大量插图,加大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全面而客观地认识历史事物。2..通过观察红军长征路线图,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3.运用图表形式例举红军五次反“围剿”敌我实力对比,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感悟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大量的插图和图表列举中的史料感召下,真实地体验长征精神的伟大,革命的艰辛,从而珍惜来这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1.导入新课:2006年5月1日,崔永元发起的中央新闻中心大型电视活动《我的长征》,由此导入新课。2.授新:(一)长征的原因首先讲述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情况。自从中国共产党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来,到1930年,全国已建立革命根据地15个,红军发展到10万多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从1930年10月——1934年,蒋介石调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五次大规模“围剿”,下面我们来了解这五次围剿的具体情况3.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归纳红军长征的原因。例举红军五次反“围剿”敌我实力对比表次序实力对比领导人战略战术结果第一次约2.5:1毛泽东制定和执行了符合根据地特点的战略战术,如避敌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红军胜利第二次约7:1第三次约10:1第四次约4:1朱德周恩来第五次约6:1博古李德制定了违背根据地实际情况的战略战术,如全面出击。进攻受挫后,主张处处设防,节节抵抗。红军失败师:请同学们根据表格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①前四次反“围剿”,红军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②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如何呢?红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同学们来认真分析,总结一下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学生齐回答)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二)长征的经过1.长征开始:长征开始的时间。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2.初期受挫:了解红军长征的初期情况。长征初期,敌人以重兵设下四道封锁线,“左”倾错误领导人指挥红军拼命突围,使红军付出,惨重代价,由8万人锐减到3万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左”倾错误领导人还继续进军湘西。在这危急时刻,毛泽东提出进军遵义的重要举措。3.历史转折:知道红军长征中的伟大历史转折,并了解其内容和意义。遵义会议:(1935年1月)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