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缺陷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提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有学者将青少年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引发青少年犯罪的成因有很多,其中因家庭教育缺陷,导致家庭教育功能不健全或丧失,致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全文主体内容有两个部分,即家庭教育缺陷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导致家庭教育缺陷的因素,针对这两方面进行分析,希望以此能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这一全社会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提供些许的帮助。关键词:家庭教育缺陷犯罪预防减少据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并已严重地影响着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的安定,牵动着千家万户,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所,是未成年人基本生活最重要的场所。因此,家庭是教育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上,家庭是一条必不可少的防线。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和经济急剧转变家庭也面对相应的压力和考验,家庭教育缺陷也日益增加,极易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现就家庭教育缺陷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作些探讨。一、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缺陷的关系青少年犯罪已经突破了严格的刑事法学的犯罪概念,形成了一个从内涵到外延都扩大了的非刑事法学“青少年犯罪”的概念。这个扩大了的“青少年犯罪”,在行为上不仅包括法定犯罪,还包括青少年的违法行为、不良行为等等,在年龄界限上也不限于现行刑法关于限制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社会学认为,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不论在哪一阶段,家庭的作用都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儿童期的社会化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的社会化责任是由家庭完成的。在家庭中,儿童与亲人之间建立亲密的感情联系,学语言、学社会规范、学社会文化与自己的行为准则。同时赋予个人一连串的社会定位:年龄、性别、价值观念、阶层、宗教信仰等,甚至于个人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生活习惯、个人的各种心理态度及行为养成、人性人格的发展、情感发泄、爱情的培植与表现、精神的安慰等……社会学关于家庭教育功能的论述,说明了家庭的教育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对每个人来说,是人生起点,生活的场所和休息的港湾。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教导和关爱,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孩子健全人格的确立须臾离不开父母的呵护和关爱。给孩子一个亲密的拥抱,一个欣赏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一次倾心的交谈,甚至是一次适宜的批评,都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在关注他、爱护他。父母为家庭安宁幸福所付出的努力,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感都会在孩子的心目中形成无形的力量。家庭安宁则社会安宁,家庭和谐则社会和谐。如果家庭结构失调、破裂,家长不良言行的污染、教育不当等都可能成为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诱因,潜伏着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犯罪生物学派认为犯罪父母可能有犯罪子女,剑桥的一项研究结论是:有犯罪父亲的少年犯罪人的数量是没有犯罪父亲的少年的两倍。二、1导致家庭教育缺陷的因素家庭残缺残缺家庭是指家庭出现夫妻双亡或一方亡故、分居、离婚、再婚、在押等情况,使青少年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温暖和关心,过早的失去了父母的关爱,有的甚至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这一切严重的阻碍了健康成长,诱发了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青少年缺少了父辈的关爱与教育,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在青少年教育中,父母是第一位老师,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能够让青少年体会到亲情可贵,增强他们对社会的信任。如果家庭结构破裂,父母感情破裂、婚姻失败、家庭失和,以致放弃对子女的抚养义务,使子女得不到正常的父爱和母爱,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青少年的心灵将遭到致命的摧残。长期的内心痛苦,心理的失衡,渐渐地的使他们形成孤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