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为“学”而教:语文课堂形态问题讨论——2010年语文教育论著评析之六高景芳陈隆升自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一百多年的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历程,课堂的基点与形态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广大教师的难题。新近的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者参与了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而且有了一些新的成绩,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即语文课堂应该以“学”为基点,营造为学而设、顺学而教的新形态。本文围绕这一问题,从2010年度的众多同类研究论文中抽取了八个样本加以评析。分析样本吴非(《仍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语文学习2010.4)王荣生(《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语文学习2010.5)俞万所(《高效课堂应该为学而“设”》,中学语文教学2010.4)张西安(《试论建立“学语文”课程模式》,中学语文教学2010.6)张春华(《教的艺术追求不能挤兑学的时空》,语文学习2010.12)冯云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动态错误资源”利用策略》,教育科学论坛2010.3)蔡明(《请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语文教学通讯2010.2A)梁峰(《语文课怎样才能做到顺学而教》,天津教育2010.9)一营造以“学”为基点的课堂从语文教学论的角度来看,“教”与“学”之间构成的是矛盾关系体。这正如托马斯·阿奎纳所说的:“教学是教师试图借以摆脱学生的一个过程”。受此启发,吴非(《仍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语文学习2010.4)认为学习的过程,实质应当是尽可能有效摆脱教师的过程。学生不需要老师教了,是教学的成功,也是教师的职业追求。吴非的认识无疑是深刻的。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很多人是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理解,而忽略了其中隐含的对学生“学”的期待。实际上对这句话我们更应该从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或者我们可以把其中省略的地方补充出来:教(学生“学”)是为了达到(让“学”)不需要教这样我们就清楚了,“教”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正如王森然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所说的:“实在说来,只有如何学的方法,没有如何教的方法。所以,国文教学种种方法的拟定与实施,无非为‘使学者如何去学’的一个问题谋比较适当的解答。”[1]可见,对“学”的认识由来已久,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现实状况恰恰是,许多看似新问题的问题,骨子里则是老问题。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中,人们常常高呼着“以学定教”、“以学评教”口号,似乎大家都懂,而实际上大家的理1解可能似是而非。换句话说,为“学”而教的问题并不是或并不主要是一个认识上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真正有价值的探索应该是谋求实践中的改进。正是在这个层面,我们说王荣生教授的研究(《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语文学习2010.5)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认为语文课堂重建的关键,是将课堂教学从以“教的活动”为基点逐步转变到以“学的活动”为基点。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意味着语文教学形态的变革。包括语文教师备课形态的变革,转移备课的关注点,改造教案的叙写样式;包括语文课堂教学形态的变革,树立一种家常味的、在对话中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语文好课的观念;包括作业形态的变革,使语文课堂教学在课外、在课后得以拓展、深化、延伸。在这个框架之下,王荣生教授和他的团队在上海选择了十多所中小学展开了实践研究,成果颇丰,为重建以“学”为基点的语文课堂形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为学而设:语文教学设计的着力点重建“为学而教”的语文课堂形态,体现在教学设计层面,应该是为学而“设”。教学设计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如何有效帮助学生的“学”。正如俞万所(《高效课堂应该为学而“设”》,中学语文教学2010.4)认为的:课堂教学不能取消预设,关键是要把握预设的度,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为“学”而“设”,具体来说,预设应该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要促进学生的思维提升,要关注阅读的价值取向。有的教师甚至用重建“课程模式”来强调为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