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仁政》导学案VIP免费

《仁政》导学案_第1页
1/3
《仁政》导学案_第2页
2/3
《仁政》导学案_第3页
3/3
《仁政》导学案教学目的: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3、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教学重点: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2、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教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政者,正也”,这其中包含哪些闪光的思想?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下一节课内容。2、板书课题:天下国家——仁政二、初读感知1、识记:道()陈同“阵”胡龁()衅()钟觳()觫()褊()小忖()度枝同“肢”刑同“型”采同“彩”便嬖()盖同“盍”反同“返”愬同“诉”惛()罔同“网”豚()彘()庠()序无同“毋”索绹()盻盻()()然钧同“均”2、整体感知:富而后教,这是实行仁政的根本途径。三、读析、讨论、质疑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难,以备讨论交流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2)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3)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4)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5)益:增加。(6)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7)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8)俎豆:俎,音zǔ。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⑼彻者,彻也:彻,通也。是说这种税制在周是天下通行的税制。⑽助者,藉也:藉,借也。意思是借助民力来耕种公田。⑾龙子:古代贤人。⑿粪:扫除。⒀觳觫(húsù):因恐惧而发抖的样子。⒁说:同“悦”。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15)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16)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17)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18)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19)善人施行“德治”,但并不排除刑罚的必要手段。(20)孔子主张训练百姓,否则便是抛弃了他们。(21)从总体上讲,孔子反对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当然在具体问题上也有例外。(22)强调“仁”的重要性。(23)孟子向齐宣王阐明怎样以仁德统一天下的道理。(24)孟子告诉滕文公怎样治理国家的道理。四、练习巩固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2、做好文言文五项内容的相关总结3、你对孔子“先富后教”的主张有什么看法,大家不妨讨论讨论。五、积累与应用1、记诵名句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⑵他人有心,予忖度之。⑶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⑷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⑸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⑼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2、合作探究孔子主张对人民要“富之”,孟子主张使人民有“恒产”,请归纳一下孔子和孟子关于国计民生的主张。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仁政》导学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