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焕发语文课堂生机阮继煊内容提要: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取决于教师的课堂问题意识和学生的问题意识。语文教师要正视形成学生“问题意识”的因素,讲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焕发出语文课堂的勃勃生机。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意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美国的教育家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新课程标准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焕发出语文课堂的勃勃生机。什么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取决于教师的课堂问题意识和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正视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意识中的“问题”(一)教师的意识问题,阻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朱绍禹先生曾说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问题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保证,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必要条件。”袁振国教授在《教育新理念》中也一语中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回头审视我们的教学,不难发现,老师是课堂上岿然不动的主体及主宰者,教师质疑提问,学生依问作答,当得到的答案都符合标准答案时,老师才会露出满意的微笑。老师最满意的效果就是让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教师这样的意识问题,阻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二)学生个体自身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虽偶有让学生提问的环节,但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问题意识淡薄提不出问题或不敢质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迷信权威,缺乏批判、怀疑精神。②解疑能力强,质疑能力差。③求知依赖在教师问、学生答的层面上。这样的能力发展不平衡,势必会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由于受学生质疑的意识和能力的影响,担心不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导致教师干脆放弃“学生质疑提问”这一教学环节;又由于教师经常放弃“学生质疑提问”这一教学环节,又更加导致影响学生质疑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这一恶性循环,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与形成,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二、讲究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1(一)教师改变传统的课堂观念,让学生质疑乐问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激发学习的动机。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的问题观念,培养学生质疑与提问的兴趣,讲究质疑与提问的方法,让学生“乐问——敢问——善问”。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让学生发问;培养学生课前课后勤于思考、勤问善问的兴趣和习惯。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语文课堂生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的能力。(二)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构建心理安全区域,让学生有疑敢问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消除学生迷信盲从的心理定势,放开学生的手脚,摆脱“唯书”“唯上”的桎梏。只有解放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迷信古人、迷信名家、迷信老师”甚至“师云亦云”的思想,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敢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堂行为动起来。特级教师宁鸿彬为鼓励学生,提出的“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教师只有以一个平等的引导者的身份,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课堂由“专制”“封闭”走向开放、民主,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构建心理安全区域,才能使学生敢于“质疑与提问”。(三)讲究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寻疑善问1.让学生立足文本研读,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