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环境教育活动中,激活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模式下幸福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摘要: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这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也是整个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幸福能力,即衡量社会发展状况的指标GHP(也称国民幸福指数)的个人体现它表现为发现、创造幸福和享用幸福的能力。学校环境教育活动,是本校立足现代环境保护教育,遵循“以人为本”的思路,辅以持续性环保活动的平台,输入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之后,构建的一种具有亲密感、稳定感、安全感的行动氛围。环境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生活质量的优劣来自人们对幸福的感触。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系,令其在活动中扩充知识范围,在人与人的交流中增强幸福能力,并自然地将此种能力反馈到日常生活体验中。整个活动体系的运转,以激活小学生的幸福能力为目的,力求在活动中运用其积极的内心感受机制,实现保护环境、致力环保行为的过程,从而建构和谐美好的内心生态和外在生态和合为一的发展状态,为本校环教特色的品牌价值和未来国民幸福指数的提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关键词:幸福能力、学校环境教育活动、内心感受机制、和谐美好、多点对多点论文正文:现代的环境问题是来自于人类内心的经济运行法则。在现代文明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大家的关注点始终停留在没有得到的,而对于已经得到的价值,正迅速地将它清零。慢慢觉醒的人类,渐渐意识到濒危的野生动物、气候、污染等等,仅仅只是环境问题的一部分;真正的危机是来自人类内心的危机。当人类内心的生态系统被破坏以后,它外化成为了一种外在的环境破坏。过去的几年里,我先后承担了来自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等环境教育机构的活动项目,并陆续在以“绿色体验”为基调的万小校园里开展了一系列大型的主题环保活动。在不断地改进和反思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我们这种持续性的环保教育活动,似乎陷入到“一点对多点”的怪圈中。孩子们只是在一些既定的、有趣的环保情境里游戏着,却并不能切实主动地将其环保意识发散到生活的细节点滴。阶段性地参与体验产生不了更大的影响力,学生因此获得的幸福感受不能得以延伸,更不能将自己内心的生态系统和自然内在的生态系统和合为一,外化成主观能动的愿望和行为。基于此,我们应该改变目前“一点对多点”的简单方式,结合心理教育模式和幸福教育论的观点,以多个学生主体为基本,注入学习型组织的团队合作方式采取“多点对多点”的活动结构,激活他们发现、创造和享用幸福的能力,从而达到学生和活动的合一,达到知识和智慧的合一,达到身、心、灵和自然的合一,继而令这种可持续的环保教育活动带动未来国民幸福指数的提升。“环境教育”作为本校特色,一直以来就视为“种子”播撒到各个学科教育中。在不断承接国际型、国家级大型环境保护活动的同时,我又将其观念细化到各个活动版块中得以彰显。虽然学生们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借助活动本身了解了一些有关环境、动物等的知识,改变了一些基本的环保观念,但是我们却似乎无法真正调动起学生内心的感受机制,令其更加积极主动地规范自身的环保行为,激活内在的幸福能力,去影响周围的人群,提升整个国民幸福指数。幸福能力是沟通教育中的幸福与教育外的幸福的桥梁,是传达教育意义,联系教育与生活的纽带。在学校环境教育活动中激活小学生幸福能力,是教育工作者从根本上改善教育原有模式的一个创新,也是一种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提高。活动中贯穿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的概念,用团队合作形式营造“多点对多点”的活动情境,令到学生用一种健康的心智模式去看待生活、对待学习、善待自我,激活其幸福能力,影响其幸福半径,从而成为提升未来国民幸福指数的一代新型生态力量。这种想法的形成是几年来我在从事本校环保教育活动中不断改进和反思的产物,长期的大型活动经验和总结,令自己越来越不能满足现有的些许佳绩。阶段性环保活动的开展不能发挥环保教育活动的深层意义,短期性环保行为的改善不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