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VIP免费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_第1页
1/2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_第2页
2/2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我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方法、说过程、说板书六个方面进行。一、说教材说目标本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纵观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五年级的孩子读这篇课文,他们可以读懂课文的大致内容,也同样会在心底泛起无数的感动,但是我想,要让他们根据作者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深入体会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的形象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教师恰当引导和点拨。基于以上情况,我安排两个课时完成,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制定了第1课时目标:1.自主掌握本课字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3.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品味“了不起”的父与子,积累文中关于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佳句。其中第二第三两点分别是我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二、说方法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朗读体悟法。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那么在学法上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因此我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及圈点勾画法进行学习,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三、说环节围绕以上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了六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通过谈话导入。第二环节学案引导自主学习指向目标,把问题抛给学生,鼓励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边读边思考,并提出深层次的新问题。然后,让学生快速浏览文本,找出提领全文的关键句,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父亲----了不起----儿子)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节课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画下来并作上批注。以一个中心问题导读全篇,注重学生自读自悟;同时默读有利于学生静思,读而思,这种能力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尤其重要。第三环节,聚焦主题合作探究初达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第四环节,展示点评点拨升华达成目标走近父亲,这一环节的学习,需要学生不断品味语言,与文本展开充分对话。我遵循“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进行以下有的放矢地预,1、父亲语言的品读这部分的内容我会引出父亲的三句回话:“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让学生反复读一读这三句话,接着进行排比式的导读,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由恳求到焦急直至有点崩溃的心情变化。然后,我继续追问: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厉害,你为什么不离开?引出文本的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时设身处地地模拟对话,交流,学生很快体会到为什么在其他父亲的痛苦呐喊声中,在这么多专业人员的劝说下,在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起更大灾难的情况下,这位父亲还要冲到废墟中去救自己的儿子这是因为父亲信守诺言,这是因为如山的父爱。2、父亲内心的品读当学生谈到“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这个句子时,引导学生抓关键词的方法学习。仔细读读句子,有哪个词语特别打动你?引导学生先将目光定格在“挖”字上,透过这个字能体会到什么?学生在品味咀嚼中悟出:一个挖字就有丰富的内涵,一个挖字突出了父亲的劳累和坚持。接着定格“时间词语”,猜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父亲挖了36小时,为什么8小时与12小时之间用了逗号而不是顿号?这个问...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