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畅言教育《寓言两则》教学设计《寓言二则》是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中有两篇寓言故事。《刻舟求剑》是讲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这则寓言故事,用来调整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第二篇寓言是《揠苗助长》,它主要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两则寓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鲜明有趣,但寓意深刻。【知识与能力目标】1、会写两则语言中的13个生字以及一些新词,会认“揠”字,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复述两则寓言的故事情节;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揠苗助长”这两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和揠苗不助长的道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用心用情服务教育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材分析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畅言教育能在读中悟出寓意。【教学重点】能说出“刻舟求剑”“揠苗助长”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和揠苗助不了长的道理。1.多媒体课件。2.词语卡片第一课时一、师生谈话,第一课时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你读过寓言故事没有?说说你读过的寓言故事吧!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3)标出小段。(4)复述下这个故事。三、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卡片)四、深入分析、弄懂寓意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宝剑掉到哪里去了?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读课文回答。“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再读这一段,用十分惋惜的语气读读。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5.小声读3~4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1)提问:“有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问?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谁来用心用情服务教育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畅言教育读读看?(2)教师示范。学生练读,指名读。第一句要读出着急的语气。两句话既要读出不理解的语气,而且还要读出不赞同的口气。(3)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4)用不慌不忙的语气读读那个人的话。(5)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展开讨论)(6)用投影片演示(或用挂图)让学生看明白: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剑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靠岸之后,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捞到剑。五、揭示课题,析字悟意1.让同学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2.逐字分析,舟:是船;求,是找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六、总结谈话,启发联想1.分组讨论。①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②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③别人可能又会说什么?2.提问①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②学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刻舟求不了剑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用心用情服务教育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畅言教育1、出示“寓言”,齐读,能说说你了解的寓言是怎样的吗?小结:“寓言”就是小故事大道理。2、再出示“两则”,齐读“寓言两则”,说说“寓言两则”是什么意思?3、这节课上,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则寓言。这个成语就是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板书:揠苗助长)指名读,齐读。[点明“揠”“长”的读音]二、学习寓言,体悟寓意。1、检查朗读,了解故事。①指名4人各读一小节②完成填空出示:宋国有个农夫,因为巴望禾苗(),就把禾苗(),结果()。③小结完成板书(起因、经过、结果)(巴望、拔苗、枯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