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属于人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翻开历史的年轮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这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华礼乐思想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于东方!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为世界礼仪、音乐留下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精神财富。音乐美学,是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音乐历史天空的一缕光芒。这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历经数千载,而真正形成发展仅有几百年。论及古老,西方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中国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先民们的音乐活动;论及年轻,则是因为它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19世界才逐渐建立的,它是美学的一个分支,从哲学派生而来,是一门从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的基础理论科学。音乐是随时间发展而产生的特殊艺术形式,是一门表现艺术的特殊的学科。音乐从其产生到发展,都离不开我们生活,所以它的出现就伴随着实践的形式,同时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这一指导思想便是我们的音乐美学思想。唯有科学的美学思想的指导,音乐才能真正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为了使音乐更加完美,给人以愉悦,提高听众审美情趣,音乐创作者应以毕生的精力去追求。而音乐所反映的美学思想则不仅仅局限于作者的创作思考,也不是单一的作品本身所概括的内涵,它关键还在于对更广泛的主体体验过程所产生的共鸣反映。一、关于美的论述关于美的本质和发生问题即美如何产生的问题,最初是在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中,然后是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及关于人的本质的思考中牵涉到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在其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及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关于人的本质的思考中,对于该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个新的维度:不是从抽象的理性的角度,而是从人的感性存在和感性活动的角度来寻找美的、现实的和历史的根源。马克思认为,美在本质上是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动的表现,美的发生根源于人在现实的劳动中或通过劳动对其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1]。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美的定义内在地包含着美的本质思想。他从其美学的人本主义原则出发运用辨证的实践的美学方法,深刻地揭示了美的实践和自由本质。这就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原则的直接思想来源,对于今天我们的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柏拉图的“美之问”到底问什么,是一个值得弄清的问题。1这其中,“美”的词性是非常重要的。“美”作为名词,其本质问题是不可证实的这是几千年来美的本质问题一直没有满意的答案,也是各种答非所问式的错位回答产生的根本原因;“美”作为形容词,美学研究的目标不能是美的本质,而应该是美的原因。美的原因其实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情感沟通。其次,自从十八世纪中页鲍姆嘉通为美学奠定基础以来,众多哲学家、美学家写了无数论著来探讨美的含义。那么,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美的问题会如此难以明晰?直到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后,这一美学命题才得到突破性地进展。马克思主义美学以实践为基础,认为实践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本质特征,从而提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将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有机地统一起来[2]。从上个世纪开始当马克思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后,美学也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出现了研究美学的新思潮。承接这种思想并结合文学艺术作品和社会生活来对美的本质进行再认识,试图在当今这样一个对美有着多元认识的社会中,回归人的主体精神方面来认识美的本质。不管我们对“美”词性的区分还是从美的本质出发,美始终离不开美所产生的根源,那就是美对生存环境的选择。美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具有客观性、超越性,是易变性和恒久性的辩证统一。而美的创造,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也就是讲美就是在主客同构中内蕴着生命的自由与超越的形象。本文将从《北京欢迎你》这首歌曲从美的产生这一角度为理论基点,对“共鸣产生美”进行透视和阐释,力图揭开美的神秘面纱。二、共鸣产生美共鸣产生美这一观点的提出首先在美学理论中是一创新,对“共鸣”通常在汉语中可以有两种基本含义即物理含义的本意,其次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准。2008年8月8日8时北京奥运会的开幕,这个让中国人期盼的日子终于到来了。开幕式给世界几十亿人奉献了一场“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