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学生的成绩分析表根据我们团队本次研究活动的要求,我以四年下册第七单元《方程》一课的内容,在读懂学生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在上这节课前我一直有这样的思考:由于学生在前续的学习中,算术方法已经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最主要的方法,也是学生们比较钟爱的方法。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扎根很深。学生在学习了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能认识、理解这个第一次正式接触的方程吗?认识、理解到什么程度,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吗?学生怎样从喜欢的算术方法转折到方程的方法呢?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对学生进行了这节课的前测。调研目的:了解学生对方程的认识有哪些主要的学习困难,使教学设计更具有针对性,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调研对象:四年一班全体学生,共68人。调研形式:问卷,访谈(部分)。调研内容:用一个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下面各题的相等关系。1、2、4盒酸奶12元。3、y元/盒测试题目测试情况人数百分率第一题10=5+X5人7%5+X=1036人53%5+X57%为此,我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每道题首先针对正确的类型进行访谈,然后针对错误的类型进行访谈。第一题:对x+5=10的学生访谈情况。学生A:师:根据图的意思你为什么列出这样的等式呢?生:你看左面有个x克的橡皮和一个5克的砝码,右面有个10克砝码,再看天平平衡了。师:天平平衡了说明了什么呢?10-523%X单独放一侧X=10-57人10%算术方法10-5=513人20%第二题12÷Y=41人1%12=4Y2人3%4Y=1220人30%Y单独放一侧Y=12÷421人32%12÷468%算术方法12÷4=316人24%没写2人3%第三题2a=27-143人4%14+2a=2719人28%24-14÷2=a3人4%14+2a8人13%(24-14)÷2=a20人29%(24-14)÷210人15%分步解决3人4%没写2人3%通过上面的调查数据,发现第一题学生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独立的正确解决,说明学生对X+a=b的方程等量关系能自己找到,而且能够正确的列出来,但是是否真正理解各个量的含义,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第二题有接近1/3的学生独立正确解决,第三题也有近1/3的学生独立正确解决,说明学生对ax=b和ax+(-)b=c的形式的方程等量关系的建立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样对三道题中每种情况进行细化,需要了解每类学生思考的过程,特别是学生出错的情况,问题出在哪里,学生在继续研究的知识中的障碍究竟在哪?生:那肯定这两边相等了。学生B:师:你为什么列出这样的等式呢,接列成了x+5=10生:左边盘里5克砝码与橡皮的质量合起来一共等于10克。师:你怎么知道是10克呢?生:天平的指针指向中央,所以左右的质量就相等了。师:然后呢?生:橡皮是X克,这样就列出X+5=10了。第一题:对10-5的学生访谈。学生C:师:你为什么要列成10-5呢?生:这里不知道橡皮的质量啊,求它的质量就用减法。师:为什么就用减法呢?生:左边一共的质量正好是右边的10克啊,就用减法了。师:那你知道橡皮到底是多少克吗?生:5克。师:那你这个算式里哪个数表示橡皮的质量呢?我怎么没看出来。生:刚才说了是5克,就是它俩一减就是橡皮的质量。师:那你为什么不写出来。生:老师要求的是用等式表示啊,所以我写的就是等式啊。第二题:对Y=12÷4的访谈。学生D师:Y=12÷4你这么列是怎么想的?生:4盒牛奶一共12元。求一盒牛奶就是用总共花的钱除以4盒,就是每盒的钱了。师:为什么写了Y=呢?生:因为图中给了一盒牛奶是Y元啊,我12÷4求的是一盒牛奶就是Y元了。第三题:对(24-14)÷2=a的访谈情况。学生E师: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列吗?生:总钱数去掉买汉堡的钱,就是2包薯条的钱了,再除以2,就是一包薯条的钱啊。师:哪个数表示一包薯条的钱呢?生:a就是一包的钱啊,图上不也画了啊。对14+2a=27的访谈情况。学生F师:为什么这么列呢?生:14就是一个汉堡花多少元,2a是2包薯条花多少元,图中一包是1个a,2包就是2a。合起来一共就是27元。还对对后两个题没写的学生进行了访谈。其中有一个人是两道都没写。对后两道都没写的访谈。学生G:师:你这两个题怎么没写。生的脸红了,低头不语,手指在互相撮来撮去的。师:没关系,大胆说出来,可能我还能帮上你。生:我不会。师:没关系,那你能说出图意思吗?生表述自己的想法,能说出意思。师:怎么没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