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的天空更精彩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年轻的爸爸,女儿今年3岁。每次他领女儿逛商店,女儿总是哭着闹着不愿进。这位年轻的爸爸百思不得其解:商店里的商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小孩子为什么不爱来呢?终于,他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一天,他领孩子在商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女儿的鞋带开了。他蹲下身来,给孩子系鞋带。就在这一瞬间,他忽然发现,眼前是多么可怕的情景:矮小的孩子,没有柜台高,她的眼中,根本就看不到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大人们的一条条大腿和一双双大手。那一只只来回摆动的胳膊,一个个带棱见角的背包,时不时磕破孩子的小脸和弱小的身体。“别说小孩子,我都不想再呆下去了。”这位爸爸激动地说。这个故事给我很大的感触。家有宝宝,2岁不到,喜欢每天晚上饭后去看广场舞,但是总是站着离人群远远的,我就觉得站这么远,怎么看得清楚呢?愣是拉着他站在离人群近的地方,但他就是不肯。刚将他拽近些,他又慢慢的挪远点了,如此反复。一天,我站累了,不顾形象的蹲下来陪他看,发现站着看跳舞的地点并不合适,于是蹲着慢慢往后挪了些,刚好和他“蹲”在一起看,这才发现在他这个高度想要看全广场舞,只能站在现在的地点,猛然觉得自己之前的“自以为是”、自己所谓的“关心”是多么的肤浅。想到以前看到的一句话:当家长的要想被孩子接受,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要蹲下身,和孩子站在同一视线上交谈,了解他们的思想,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孩子。联想到平时工作中,作为老师的我们,有时对学生的错误做法难以理解,用自己的思维定式去想当然地处理,有时却把学生稚嫩的自尊给伤害了,弄得不好师生关系紧张,最后班级失去了凝聚力。所以教师(尤其班主任)在处理班级事宜时,不妨也“蹲下来”看看学生的世界。如何做到“蹲下来”,看学生的世界呢?我以为可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心里要装着学生的尊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教师如果总以高高在上态度、家长式的作风对学生发号施令的话,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久而久之,师生间就会出现一道鸿沟。当一个学生有缺点或出现过失时,教师对其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帮助是必要的,但是在批评之前我们是否应该先了解学生这么做的原因,抱着能理解他的做法的态度,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之进行教育甚至严肃的批评,学生也能欣然接受,并从中懂得道理。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尤其当着众多学生或家长、老师的面,则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双方对立,学生对老师有了抵触情绪,那么教育就无法进行了。因此,心里装着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是师生关系融洽的前提。其次,耳朵要听见学生的心声。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要能听见学生的心声。在班级管理中,尽量让学生明白老师的主张是为了他们,为了全班的整体利益。不管是讲到课堂纪律还是班级卫生,礼仪礼貌还是个人修养,我都从学生的利益出发,为他们未来着想。人心都是肉长的,学生的心更是肉长的,你只要从他们的利益出发考虑事情,能听见他们的呼声,就更能得到学生的心。再次,嘴巴要引导学生的思想。人说:“最巧一张嘴,好坏都在嘴。”意思是一些事情都有可能因为嘴巴的话语而改变情况。班主任的嘴巴从一定角度来说,更是决定了学生成长的方向。我们的教育模式大多是告诫学生“不许什么”,可“许”什么就想得很少。比如不许吃零食,不许看电视,不许打游戏机……致使学生有反感的情绪。假如我们教育时注重引导,不要严禁,这样,学生也许就会容易接受。让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要像对待荷叶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的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语),尽可能多地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给孩子以鼓励,哪怕是一个微笑,一次抚摸,也会让孩子从中获取无穷的力量。老师在和学生交往中,应该善于置换角色,将心比心,正确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欣然接受老师的意见和教育。我们只要试着“蹲下来”,想学生所想,感学生所感,用爱来穿针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