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眷恋“普通班”的女儿管窥教育由于我和爱人工作调动,女儿的小学一共读了3所。其中,第一所和第三所学校是当地甚至全国的名校,第二所学校是城乡接合部的一所普通校。去年,女儿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去离家近20公里的第二所普通校,看望老师,还特意将上学的路重走了一遍。我提醒女儿,给第一所学校和第三所学校的班主任也打个电话吧,但孩子很不愿意。女儿的解释是:第一所学校的班主任太厉害,虽说10年过去了,但她还是心存余悸。第二所学校的班主任年轻、漂亮,爱学生。“她和我们一起玩,这让我感觉很平等。”第三所学校班级多,学生多,学校怕出事,制定了太多的“不准”,“想起来就别扭”。女儿对3所学校的不同感受引发了我的追问: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什么样的班才是好班?什么样的班主任才是优秀的班主任?好学校----有麦田和守望者“学校活动空间大,可以在沙地刨沙、垒房子,可以在草地捉蜗牛……”城乡接合部的普通校在女儿心中是成长的乐园,她在这里度过了两年愉快的学习生活:课间奔向操场,自由欢快地活动;放学后流连于校园的沙地、草地,与伙伴们嬉戏;回到家,和父母喜形于色地聊起在校园里发生的事,对自己的收获津津乐道……虽然这所学校门前的奖牌少得可怜,但正是这所学校让女儿拥有了最美好的记忆。而第一所、第三所名校的班级人都很多,活动空间小,学校怕出事,制定了太多的“不准”,比如,“下课时,班主任怕我们犯规影响班级评比,就把我们圈在教室里。”班主任以为这样就让孩子进了保险箱。天长日久,“童年消逝”之痛带来的是孩子课间不跑不跳,常常面无表情、厌倦学习甚至失去上进心,同学之间谈论的话题不是攻击老师,就是诋毁学校。郑渊洁说,评价一所学校优劣的标准只有一条———孩子的厌学率。此语虽然有些偏激,但我认为他是一位有儿童立场的人,而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立场。好学校应该是儿童当下生活最向往的地方,是给未来生活留下快乐与美追梦好回忆的地方。教育的“顺性而为”在于引导而非强制。对此,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名著《麦田守望者》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其实,孩子之所以能够无拘无束地做游戏,首先在于主人公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释放童心、张扬个性的场所———麦田,这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其次,教育成功的智慧在于找到教育的支点,激发学生成长的动力。好班----个性与规范和谐统一“第一所学校的班主任太厉害。”10年过去了,女儿提到她还心有余悸。她当年所在的班级被评为“优秀班集体”,在谁看来都是好班。当然,成人的评价标准无非是两条,一是成绩好,主要是学业成绩,以及各种竞赛所体现出来的其他成绩;二是合乎规范,包括对各项学校标准的执行以及在各种量化评价中的优秀。可在女儿看来,这个班糟糕透了,她甚至不愿去回忆。“基于规训的班级生活往往难以给孩子们的人生留下美好而生动的记忆,它不过是这个阶段不得不承受的过程而已。”女儿的体悟折射出的是大家对班级评价的双重标准问题。孩子的成长需要受到一定的约束和管教,并形成对规范的尊重和履行。在学校,如果一个班级没有适当的规训,纪律的涣散必然导致班级风气甚至道德的滑坡。站在孩子们的立场看,他们在班级生活中也有获得秩序、公正和公平的心理需求,而涣散的氛围和没有纪律约束的自由使他们的这些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班级生活质量也同样令人担忧。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管理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我们与孩子们一起提出班级目标,制定班级规训内容,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现在有种流行的班级管理模式叫“共同成长”。当孩子们能够与老师一起提出班级目标,并制定班级规训内容时,他们在班级中的精神享受和自由度就会大幅提升,与之一起提升的还有他们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这样,一种有益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班级管理的生活形态才能得以形成。好班主任----心系于爱妙存乎心第二所学校的班主任年轻、漂亮,爱学生,“她与我们一起玩,这让我感觉很平等”。女儿的描述启迪了我对好班主任的理解。好班主任不太像老师。受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很多班主任“太像老师”,把自己扮成尊者、智者和长者。下课像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