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和平──《村里来了马戏团》的教学价值【案例摘要】随着国内外优秀图画书制作和出版,越来越多的课程资源值得我们挖掘、借鉴及运用于我们的课程教学中。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认识到图画书的价值,并且精美的图画书价格不菲,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位学生买一本,那么怎么让每位学生能分享到这种资源,也成了一个现实问题。在计算机房上课,让每位学生随着我的引导,共享资源。虽然课堂上每人通过电脑阅读的速度和反应,关注点和兴奋点也不完全一样,但是我尽量让学生保持同一节奏,有良好的互动和共鸣。这样一来,体味图画书的过程就显得“紧”,少了一点宽松。教学应当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包括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真实的社会生活。我们在利用电子资源时,我们就更方便回归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关注学生的内心状态等。主题词:教学电子资源生活实际我在看过一些课程教学视频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我校五年级的学生上了一堂珍爱和平的课。从师生互动、学生的感言及图画书内容的分享、感悟中,我们可以看到《村里来了马戏团》无疑为品德与社会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人文素材。通过解读和分享这本书,我们和学生不仅可以修正自己看待世界的视角,也可唤起学生从小关心国际大事、关心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的责任心,并能更深刻地理解和平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我讲讲我的教学过程:一、阿富汗印象:不太平和不富有尽管阿富汗东邻中国,但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它比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等要陌生的多。这种陌生包括无知,也包括主观印象。最初,我让学生回答世界上最熟悉的国家名称时,几位学生回答的是比利时、英国、美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我问大家是否愿意去阿富汗旅游,大家都表示不愿意去,理由:战争和贫穷。后者来源于学生课前在网上调查了解的阿富汗的信息。的确,一提到阿富汗,估计大部分人都会首先联想到战争、恐怖、危险、绑架、塔利班、爆炸、本拉登、贫穷等字眼。各种媒体为我们提供了这些信息和印象。所以难怪学生们会说:学生1:贫穷、落后的国家。学生2:美国军队驻扎阿富汗。学生3:平均寿命44.5岁。学生4:讨厌美军恐怖袭击。那么,《村里来了马戏团》这本图画书,会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该怎样看待这个陌生的国家呢?二、和平:让生活虽简单,却可以快乐事先我对该书的内容拍了照,做成PPT存入电脑中。所以,我和学生就利用这个平台,一起通过电脑阅读图画书的p2-p39。与此同时,我提出一个思考问题:亚默的生活和我们的生活有些什么不一样呢?学生参照图画书的内容,主要从自己目前所享有的优越生活条件、民风民俗的角度捕捉了他们眼中的不同。学生1:简陋。学生2:冰激凌只能看,不能买学生3:放学要到田地干活。学生4:炮火从远处传来。学生5:坐在地上看马戏团,我们坐在椅子上。学生6:看马戏团很高兴,可见他们很少看到马戏团表演。学生7:用头巾裹着脑袋。学生8:桥没有护栏。学生9:妇女在河边洗衣。学生10:摩天轮没有安全设施。学生11:看完马戏表演再交钱。学生12:学校都是土墙。学生13:米拉德父亲去了战争,有可能牺牲。学生14:旋转秋千简陋。学生15:走着回家,路是土路。学生16:米拉德背着筐。……生活在和平环境、享受着物质文明的学生们用自己的生活条件发现和审视着位于阿富汗的巴格曼村与我们生活条件的不同。或许是先入为主的印象,老师和学生关注的依然是生活条件的不足。没有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去理解一些不同。图画书利用画面实际上为我们传递了那里的风情。这种独特的风情,是图画书用生动形象、丰富的画面,弥补了我们主观认识的不足。让我们可以多元地、客观地了解一个国家。因为阿富汗干旱少雨,冬季寒冷,夏季酷热;山地和高原占80%,西南部有沙漠;经济主要以畜牧业为主。所以,我们会看到那里的人用头巾裹着脑袋;土墙屋上留着小小的窗口……这里,尚需明确的一个世界观问题就是我们应站在巴格曼村的本土风貌,去接受和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及感受。理解世界是多元的。在学生从画面中捕捉到的“不同”的基础上,我问了一个问题:人们生活在这个村子里,人们的感觉怎样?的确,大家觉得亚默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