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官制度专题一、精研细节,弄清历史沿革1、秦两汉以来:选拔官员主要采用推举的方式。2、西汉“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即可担任官职。郡县也建立地方学校,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管理的后备人选。由于经学的研习、传授为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通途,因此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追求。推举人和被推举人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地方门阀凭借这种联系扩展自己势力,对统一王朝构成潜在威胁。3、魏晋南北朝采用九品中正制。门阀世族借显赫声望把持选举大权,庶族子弟多遭排斥。4、隋朝: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取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5、唐代:科举制度继续实行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及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常设的为明经、进士两科。其中进士科尤受重视,考取难度也最大。科举取士依据成绩,扩大了统治基础。人才选拔、官员任用权归中央,科举士子成为“天子门生”,门阀势力受到抑制,地方离心因素逐渐消解,中央集权得到加强。隋唐科举制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重大变革,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相较以前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更能满足中央集权政治的要求。首先,科举制打破了以往世家大族垄断选官的局面,使各阶层人士能更广泛地参与到国家政权中,从而稳固了政权的统一。其次,科举制以才取士,能够选拔出比较优秀的人才加入政权。再次,科举制考试有固定的考试内容,促进士子必须娴习辞赋,熟谙儒家经典,无形中加强了思想的统一。科举考试在唐代虽有较大发展,但在面向社会、公平竞争等方面还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它保留了察举制的残余,推荐在科举考试中仍然占有突出地位。门荫和科举的同时并举,调整了统治集团内部各个阶层的权利和矛盾,而科举制主要是为中下层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提供了一条途径。6、宋科举制完善两宋时期,科举制度在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上都与唐代有了很大的不同,是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史上承上启下、完备定型的阶段,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它注重维护考试的公开、公平性,向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开放,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就其进步意义来说,科举网络了大批英才,奠定了宋代文官政治的基础;它刺激了宋代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尽管如此,宋代科举制仍带来了一定的弊端。例如,科举取士名额不断扩大,致使官僚集团急速膨胀,形成冗官问题,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在历代科举制中,对宋代尤其是北宋科举的评价最高,北宋科举是中国科举史上所能达到的最合理阶段,大批卓有才华的知识分子由此脱颖而出。7、明清:科举成为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二、思维拓展,材料阅读,思考问题材料1本来,九品中正制下一个士人被评为上品或下品,是个人德、才问题,与家族血缘无关。“二品系资”后,与家族发生了关系,也只涉及“资”即官位,仍与血缘不相干。可是等到“凡厥衣冠,莫非二品”以后,由于是由中正官与司徒府代表封建皇朝确定的,具有权威性;相应地这些“势族”子弟又往往最后达到官品高品,成为高官显贵,这样,时间久了,其人品、官品之取得,就不仅被看成个人德、才,而首先被视为出于整个家族血统高贵了。相反,“寒门”子弟屡被评为人品下品,充任下级官吏,时间久了,便被视为整个家族血统卑贱的结果。经过以上演变,终于人品转为门品,个人德才转为家族血统。过去是官品决定人品,此后是门品决定官品。这就是按血缘关系区分的门阀制度。至于庶人、寒人,因为本无人品,其中极少数人的官品是靠士族轻视的吏干、武功取得,家族仍需服徭役,血统之卑贱自然又在低级士族之下,因而也就被压在门阀社会的更下一层,“士庶天隔”便是它的真实写照。-------白寿彝《中国通史》思考1结合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与魏晋门阀制度形成之间的关系材料2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