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锻炼习惯的审视湖南省宁乡县第一高级中学陈万生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归纳总结法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解读体育锻炼的习惯、高中核心体育项目的确立与体育锻炼的萌芽、高中体育课程项目的设置与现状等三个方面对高中体育锻炼习惯的审视与项目设置的探析进行分析,发现高中是个体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承前启后时期,同时也对这种关键时期体育课程革新的方向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关键词:体育锻炼习惯;高中体育项目;高中体育课程引言研读各种关于体育问题的文献,让人感受颇深的莫过于诸多学者对学生一直从小学学到大学而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而苦恼的陈述。有人认为,不少学生体育课结束,体育活动就停止,学校毕业,体育也毕业[1]。关于这一点,从毛振明先生的《体育课程新视野》一书中的质问也能明确感受到:体育是除语文、数学、外语之后的第四大课时科目,以现在的每周3学时计算,体育在12年中的总学时1296学时要比物理约720学时和化学约580学时多出一倍或将近一倍,有那么多的体育课程为什么就不能教会学生一些实实在在的技能呢?为什么就不能给学生留下一些有印象的东西呢?[2]尽管专家学者们对这一问题已经有着不同的解决办法,但至今现实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问题仍未能得到圆满的解决,因此继续深入的研究有着其必要性。寻找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存在的问题或许会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由于高中阶段既是法律意义上主体的人,指年满18岁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学基础教育到大学高等专业教育的过渡时期,更是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从幼稚向成熟迈进的重要时期,因此这一时期是人生未来雏形形成的极其重要的转折点。而作为人生内容之一的体育锻炼习惯的雏形也应该成为其重要的组分,故高中时期成为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合理性。因此,通过对高中体育锻炼习惯的审视的进行探讨,其目的在唤起高中体育教师重视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为养成终身身体锻炼的习惯奠定基础。1解读体育锻炼习惯前言部分的体育锻炼习惯只是从感觉上的一种借用,要真正解读这两个词语的内涵有待于从理论视角去进行把握。习惯是什么?习惯是建立在条件反射基础上的一种无需意志努力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自动化行为。《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习惯就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叶圣陶先生曾经有过这样的主张:习惯不是短时间内就形成的,要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需要一些强制。[3]关于习惯,另一词典上认为它有二层含义:一是指经常接触某种情况而渐渐适应;二种是指长期重复而形成的不自觉的活动。[4]同时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人们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从事某种活动的特殊趋向。个体的习惯一旦形成,将会产生相对稳定的态度定势,渗透到生活领域,不自觉地演变成为个人内在的东西。从生理机制来说,习惯又是一种后天趋于稳定的条件反射。习惯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一定的情感刺激和个体的某些动作,在大脑两半球上形成了巩固的暂时性神经联系,当个体在同样情景刺激作用下,就自然而然地去进行同样的有关动作。[5]从上面关于习惯的表述可以看出,习惯最重要的特征莫过于其自动化行为。而在习惯前面如果加上体育等字,就成了体育方面的习惯,关于这方面的习惯,有如此一些看法。所谓体育锻炼习惯,一般是指通过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能促进身体发展并达到愉悦情感的行动方式[6]。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从概念上讲,是人在一生中逐渐形成的不易改变的的体育锻炼行为[7]。锻炼习惯就是在长期练习和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自觉锻炼身体的行为[8]。从前面关于习惯的含义来看,体育锻炼习惯更趋向于达到需要不自觉的活动,即把体育运动变成一种潜意识下的行动,要想达到这种潜意识下的行动,可将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分成以下阶段:授智育技——体育学习阶段、外促内进——课外体育锻炼和优化完善——终身体育锻炼等三个阶段。1.1授智育技——体育学习阶段从高中生的知、情、意、行等形成规律、学校体育目标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的等方面出发,对其体育锻炼知识、方法和能力等进行传授和培育。体育教学应该针对学生的体育学习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