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觐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君权加强,相权削弱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重点: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难点: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探究一内阁制度的形成——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丞相制度的废除(1)废除:废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皇帝,且明确宣布成为定制。(2)影响①丞相制被永远废弃,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彻底解除。②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皇权达到新的高度。(1)创立原因:(2)内阁形成与发展②明成祖(永乐帝朱棣)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正式设立内阁制。(标志)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③后来内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日益提高。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2.明成祖设内阁皇帝五军都督府军队殿阁/内阁(暗)厂卫制度(中)六科给事中(中-地)都察院(地)按察使司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你能从上图《明朝权力结构图》中得出什么结论?监察秘书处行政调兵统兵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了。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史纪事本末》【思考】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存在哪些危害?⑴是秦速亡的原因;⑵各朝丞相多是专权乱政的根源;⑶妨碍皇帝行使权力。中国最后一个宰相胡惟庸案情回放: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朱元璋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处死丞相胡惟庸。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诛灭直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方告结束。解读:胡惟庸被杀,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另设殿阁大学士供皇帝作为顾问。从此中国再无宰相一职。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神宗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OX(时期)侍从顾问参与机密事务决策票拟权“部权尽归内阁”明内阁政治地位演变图万历四十年(1612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神宗实录》【思考】内阁首辅是宰相吗?请分析宰相与内阁的不同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制内阁制相同(相似)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不同地位法定,制度赋权非法定,咨询机构职权参与决策无决策权对皇权作用制约皇权不能制约(1)性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2)影响:专制皇权达到顶峰。1.设立军机处2.密折制——地方大员3.法规章程——有章可循(1)目的: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控制。(2)推行:雍正帝时期。(3)作用:中央政治权力更为集中。探究二军机处——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清朝皇权的加强皇权受限南书房皇权得以加强军机处皇权高度发展雍正康熙顺治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面面相觑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思考】军机处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后来军机处的职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变化: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结合图文信息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