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语文实践能力。二、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四、教学用具: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朗读诗歌,渐入诗境1、这是1935年9月的一个深夜,长征即将胜利,毛泽东坐在煤油灯下,回首走过的漫漫征途:腾越巍峨的山岭、渡过水流湍急的大河、穿越险象环生的草地,喜踏白雪皑皑的岷山……诗人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地写道----(此时,老师在悲壮而又激荡的乐曲声中范读全诗)。2、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重走长征路(板书:追忆),感受诗人的复杂心情(板书:抒怀)。(1)、生自由读诗,读出节奏和停顿,读出感情和感悟。(2)、指名读。(教学意图:虽然在第一课时已经指导过朗读,但是,此时的音乐、背景、范读让学生仿佛看到了长征时的种种画面,让他们对诗人的情感有了更深的体会,此时再让他们读课文,就会有更深的感情体现在朗读中。)(二)、再读诗歌,知晓“长征难”1、长征途中,红军翻过一座座的高山,又淌过一条条的大河,表示山水很多,作者用什么词?(万水千山)2、红军面对的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还有敌人的疯狂追击,每天天上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面对这样的恶境,作者用哪个字概括?(难)3、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用原诗回答:不怕!)4、诗中毛主席用哪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只等闲)5、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6、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教学意图:要让学生能全面的理解诗歌的意境,就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从整体的情感上来把握本诗。)(三)、精读诗歌,感悟“征难图”1、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诗人无法一一追忆,他选取了红军战士走过的一条岭、两座山、两条水作为重点,你们能找到吗?(学生默读用横线画出,师在课件上标出它们的地理位置。)2、《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翻越南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3、自由默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诗词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把感受写在旁边。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1)、五岭的逶迤——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课件示意图),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在我们看来,五岭____________。(填入合适的形容词:绵延不绝)(2)、乌蒙的磅礴——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我们700多层教学楼那么高。在我们看来,乌蒙山___________。(填入合适的形容词:气势磅礴)(3)、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4)、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能看出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五岭——细浪,乌蒙——泥丸。)(5)、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读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教学意图:读诗歌不仅要知会意思,更要悟出其中的神韵。学生通过学习,悟出这一切的困难在红军看来都很平常,知道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使用更形象地体现了红军的英勇大无畏精神。)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1)、教师讲故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2)、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3)、学到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