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容说课地球表层的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和土壤等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进行着一系列地表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交换,彼此联系密切。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环境的变化。教材以土壤的形成为案例,通过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生物、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反映了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应懂得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不能把地理要素彼此割裂开来,而应充分认识到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统筹考虑,避免不合理的利用给生态带来不良的后果。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3.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教学难点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3.通过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4.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2.通过分析景观图片,回想个人对不同自然要素之间关系,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探究与活动,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念,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复习提问)1.生物进化、生物灭绝和今天的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变之间反映了什么问题?2.地球表层各要素在长期的演化历史中,形成了什么样的关系?生(回答)1.反映了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会对整体环境演变产生影响,整体环境演变也会影响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2.彼此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师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板书: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推进新课-1-投影:“热带雨林景观和热带疏林草原景观”热带疏林草原海南岛热带季雨林问题:1.图中自然景观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2.这些要素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3.这些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的?如何保持景观的一致性?学生回答:1.包含了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2.这些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在它们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师热带雨林景观,全年高温多雨,湿度大,年降水总量达2000毫米左右。植物茂密,种类丰富,乔木高大分层,有的可以分为4~5层,终年常绿;林内阴暗潮湿,叶尖有滴水现象,所以称为雨林。由于植物种类多,果实丰富,动物也相当多,代表性动物主要有猩猩、河马等。地表径流也因降水多而很发达,土壤是淋溶性非常强的砖红壤。总之,该区的自然地理各要素与环境整体性相协调,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这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板书: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70的活动,并展示“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问题: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生(回答)1.包括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等自然地理圈层。2.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进入大气。师说得很好。我们能不能绘制一幅水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示意图,让这一过程更加直观清晰呢?(生绘制,师总结)-2-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地理环境中的能量交换、物质运动(如水循环、碳循环、氢循环等)往往跨越圈层界线,它们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投影:“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问题:1.若图中...